讀者來問:「你寫到焦慮症病發時,傍晚會頭暈起來, 約了人吃晚飯都未必能赴約。本人有相同的經歷,一直以來只懂得在頭暈時同自己講會無事的,我身體好好,但這個方法只會一時奏效,一時失效。我想問其實遇到這樣的情況,應該怎樣思考才對?要勉強自己出街見朋友食飯?還是留在家中等待不再頭暈?」
一,定時會頭暈或者心跳,只是我最初發病時才出現,及後則是無定向無定時的,不過,這個,每個人情況不一樣,最大的資料庫理論上在醫生手上,所以……
二,好為人師,乃人之大患,遇上好為人醫者,最佳藥方就是獨立思考。病人的口供,會比醫生的判斷入耳,是醫生很有可能其實並沒有得過這些病。能把抽象的感覺,講得生動準確,醫生會比較容易診症;表達能力還不錯的病人,也就別浪費一場無妄之災,學人回答一下讀者問了。
三,告訴自己,我沒事的我身體好好,只是心藥,自然不會永遠奏效。打氣加油,不宜太濫,一旦不見起色,等於自製假希望讓自己失望;也可以顛倒過來,說自己很糟糕很嚴重,負負得正,過了一陣子,發覺還是呼吸如常,沒有暈過去,反而就大搖大擺吃飯去。
四,勉強出街還是留在家裏等待不再頭暈?據我經驗,再辛苦艱難,也不能長期放任自己躲在安全地帶裏。任何會令自己無緣無故焦慮的事,例如與朋友吃飯這種好事,不妨多跨一步,我跨過很多步。最初在途中已很焦慮,這飯要吃到什麼時候啊;往往到場後,最捨不得散場那個人竟然是我。當然,這些飯要值得一吃;人太多又患有腸胃焦慮兼社交恐懼的,別輕舉妄動;純屬應酬的話,無論有無得病,去多了不頭暈也會頭痛。至於工作,是責任,不是請客吃飯,勉強不來暫時歇歇,歇息時別抱着「等待不再頭暈」這心態,等待讓人焦躁不安,因為急着要個結果。開始不用見醫生,除了藥物見效,我懷疑是因為嘗試玩跨欄玩得多。那門檻的確難過,有時過了受不住又縮回來,好在門檻再高,也禁不住跨來跨去,給磨蝕了,因為提名委員會就只得我一個人。勉強,對焦慮病人有時會帶來幸福:就像一雙慣於挨打的手,血肉模糊與起繭麻木,已無分別。當你發覺正常吃頓飯,正常開工,原來也不外如是,自然像看破山丘以外只是另一山丘,焦慮過了,大不了是重新焦慮過,無須過慮,反而就停止焦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