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採訪手記】
記者做訪問,無論是透過電話抑或在街頭「扑咪」,「食檸檬」是家常便飯。如果說在香港食檸檬,是一片一片食的話,那麼在南韓,就肯定是一個接一個整個吞下。
對海外媒體戒心更大
今次到南韓採訪新沙士爆發,一早打算找當地政府部門、學者、專家和反對派,評論政府抗疫透明度不足的弊病,原以為即使不面談,至少也可在電話說幾句,有幾句sound bite落袋。
由於時間緊迫,我問繙譯這樣直接致電或上去敲門訪問,成功機會有多高?繙譯直言接近零,一來沒有事先約好,二來我們是海外媒體,對方戒心更大;三來是南韓人十分擔心「說錯話」,令國家形象受損。我最後在繙譯建議下先寄電郵,再打電話嘗試聯絡,結果還是狂吞檸檬。
我不想把在南韓採訪遇到的困難,太快歸咎於官僚和形式主義,畢竟各處鄉村各處例。但疫症面前,人命攸關,還會影響海外,真的還要事事一板一眼,真的一點彈性也不能有?
■記者楊文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