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日專題:大時代死剩種 由大台走到舞台編劇愛犯險 諷荒誕現實

星期日專題:大時代死剩種 由大台走到舞台
編劇愛犯險 諷荒誕現實

【本報訊】《大時代》掀起深宵追劇熱潮,結局在即,網民大呼不捨,倒是當年參與編劇的龍文康最冷感,「屋企電視,長期冇插電……」不是寸嘴,只因實在忙,由初出茅廬「跟大佬」學編神劇《大時代》,到擔大旗編審《老表,你好嘢!》,犯險喻中港矛盾。23年過去,他又重上劇場,與香港話劇團合作,下月推出時代諷喻劇《維港乾了》,「試諗你,你有層樓,望到維港,你話幾值錢?若維港一夜間消失,你會點?」慨嘆樓價必跌?哀悼沒有維港的香港,不再是香港?仍租住西環唐樓的大編劇,有話要說。
記者:呂麗嬋

17歲加入編劇訓練班,龍文康現已成為獨當一面的三棲編劇。王子俊攝

「試過有次坐的士,由西營盤去灣仔,短短10分鐘路程,塞咗好耐車,個司機把幾火,發晦氣話:填平咗個維港最好,咁就又有地,又唔使塞車。呢啲當然係氣上心頭嘅說話,但嗰一剎那我就諗,若果維港真係乾咗,係開心定係會更煩?」
故事由一個香港尋常家庭開展,準備出售面向維港舊樓單位套現,卻遇上維港乾了,有喜有悲,時代變遷下香港人不同的價值觀,荒誕又真實,堪稱一個人的大時代。
「每個人,都有屬於自己嘅大時代」。這個大時代,可以是23年重播仍掀起熱潮的神劇、可以是大起大落的真實股票市場,也可以是血債未償的天安門廣場,甚至是雨傘運動下的軒尼詩道,時年17的龍文康,卻是中學會考,「考咗兩年都考得唔理想,我個年代冇𠵱家咁多出路,升唔到中六,又唔想讀工業學院,前路茫茫,咁啱電視台開編劇訓練班,面試肯收,就入咗去」。

龍文康和香港話劇團合作,下月推出諷喻劇《維港乾了》。

劉松仁跪求老闆出糧嗰幕,係我負責,監製話得,就去上版。

年逾40的他說:「每個人成長,或多或少都有自己想做嘅嘢,作家夢、DJ夢,嗰時中學畢業,想做編劇,入電視台係唯一途徑。」
流水作業的電視台,可以是創作的墳墓,也可以是磨練銅皮鐵骨的少林寺。走過木人巷,不會再一樣,「簽約時未夠18歲,仲要阿媽簽名,但由學校跳到一個大機構,見到乜,基本上都覺得好新奇」。年輕的好處就是沒有包袱,龍文康訓練班畢業後,順理成章留下。
未夠廿歲,他被欽點加入「地獄組」,跟隨出名要求高的地獄監製韋家輝度橋,參與創作《大時代》,「喺個組我年紀最細,電視劇啲劇本都係集體創作,BUY你條橋就接住寫,劉松仁跪求老闆出糧嗰幕,係我負責,監製話得,就去上版」。
大企業下的螺絲釘,關埋門困獸鬥,那些年的狗臉歲月,卻是他人生之中的大時代。其後離開無綫,入讀演藝學院,畢業後寫下台北文學獎得獎作品《浮沙》,又與爾冬陞等合編電影《門徒》,為他贏過金像獎提名,有成有敗。

每個編劇,心中都有好多個古仔,差別在於會唔會寫出嚟。

2005年,從不寫blog的他,寫下手機小說《17歲的大時代》,無心插柳,竟然憑夫子自道式的小說,做了第一代網絡作家,「每個編劇,心中都有好多個古仔,差別在於會唔會寫出嚟,中學會考係時代產物,8萬人考會考,6萬係loser,一定有市場」。他還是信心滿滿,只因他正是那6萬分之一。「同朋友傾偈,好多3、40歲,做咗爸爸都好,仍然發夢自己考公開試,成功好、失敗好,都係人生大事」。
都說「考試只是人生的一部份」,大抵,智慧之言大都出自過來人的口中,身在其中,就自然成了頭頂的一片天。
故事虛構,卻有着他17歲加入編劇訓練班前的真實心情,10年前,網絡不如今天盛行,走得前的他,創下25萬瀏覽量的紀錄,「條路點走,好少回頭睇,但咁多年,仍然可以創作,已好幸福」。當年的編劇訓練班共15人,仍留在行內的只有2、3人,「死剩種」龍文康如是說。

兩套作品大受歡迎

【1992】
■《大時代》劉松仁跪求老闆出糧經典一幕,出自龍文康手筆。

【2013】
■以合作方式回歸無綫擔任《老表,你好嘢!》編審,戲喻中港矛盾成話題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