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世代醫生系列】
【本報訊】本港肝臟移植手術屢創醫學界奇蹟,全球首宗兩度移植乙肝帶菌者肝臟個案,以及首次使用兒童屍肝分肝移植的兩項手術,黃楚琳醫生都有份參與。她曾是本港肝臟移植團隊八人中唯一女將,為病人費煞思量開創移植技術,只因屍肝捐贈嚴重不足,「最好第時有一日,發明到新藥可以醫好病人,唔使再做移植」,她現於美國進修本港未有的胰臟及小腸移植,增進移植知識。
記者:伍雅謙
香港大學肝膽胰外科及肝臟移植臨床助理教授黃楚琳形容,外科手術是「手作仔」。肝臟移植團隊分為兩組,一組負責從捐贈者身上取肝,另一組將肝臟放入病人體內。肝臟血管與周邊組織黏連,取肝時,醫生需小心進行分離,她至今做過的150宗換肝手術,取肝便佔70宗。記者看過她取肝,每一下動作,利落而謹慎,神情專注,「入錯咗啲位,病人會一直流血,關鍵個幾刻做得唔好,手術都唔會成功,要由頭到尾都好仔細」。
香港在1991年進行首次肝臟移植手術,由於屍肝不足,醫學界一直研究活體移植,希望救活更多病人。現時本港每年只有不足40人獲屍肝移植,約30人會接受活體捐贈,同時間有100名病人等候換肝。急性肝衰竭患者,如沒有活體捐贈,近九成病人望不到將來,病人在病房日夜等待,家屬則在房外盼望奇蹟。
每次巡房感心罨
每次巡房,黃醫生都覺心罨,「唔知同病人講乜,只能話今日冇差到,已經係好消息喇」,不算大話,但心知病人目前雖清醒,5至7天後便陷入昏迷,「只要有人願意死後捐肝,我哋逾九成機會可以幫到個病人」,術後5年存活率87.5%。
去年港大完成全球首宗兩度移植乙肝帶菌者肝臟個案,黃醫生是捐贈者的主診醫生。捐贈者蘇先生是她的病人,也是朋友。蘇是乙肝帶菌者,2003年併發肝硬化,生命危在旦夕,一名腦幹死亡的病人遺愛人間,其家人願意捐出肝臟,令蘇換肝重生。
蘇是一間教育機構的校長,換肝後一直參與黃楚琳的研究。她說,對方工作繁忙,仍願意晚上9時到醫院抽血,讓她繼續研究,兩人因此相交,「佢每次都好準時,好遠嚟,住得又好遠」。一天,護士指一名曾接受移植的病人離世,家屬簽署捐肝同意書,她聽到死者名字,才曉得他因急性腦出血中風過身。
3日做5換肝手術
移植團隊經過多番評估蘇的肝臟功能正常,乙肝受控制,由她操刀從蘇的體內取出該個二手肝臟,逐小分離,「攞嘅時候,覺得好可惜、好唔捨得」。肝臟再次移植到因乙肝引發急性肝衰竭的健美先生黃宏勝身上。令一個肝臟救活兩個乙肝病人並先後活在三人體內。
換肝手術動輒10多小時,考驗醫生體力及精神。去年底她3日內進行5宗換肝手術,「好投入係唔覺肚餓,時間過得好快」。外科醫生也並非只「動刀」,她指移植團隊便花費不少時間在揀選病人及術後跟進上,與病人關係密切,「對方好信任你,將條命交畀你,好似親人咁」。換肝手術隨時要突發進行,她笑言不止一次在睇戲中途被call,「惟有下星期再睇過,好彩未試過要睇第三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