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黃楚琳醫生正於美國加州大學三藩市分校交流,了解當地移植技術,學習本港未有的胰臟及小腸移植。本地需要相關移植的病人不多,但她仍希望為這些少數病人提供多一條出路,期望學成歸來後首年,能為5至10名病人安排手術。她又羨慕美國屍肝捐贈充足,不像香港要經常進行活體捐贈。
羨慕美國屍肝充足
訪問時,黃到達彼方不足一個月,趁假日回港數天處理研究。雖逗留當地時間不多,但已察覺兩地在移植方面的不同。她指換肝技術全球大致相同,但本港屍肝供應不足,需進行較多活體移植,美國常有屍肝捐贈,病人較易等到屍肝,「呢個又等到,呢個兩日就等到啦,如果香港係咁就好喇」。
至於她在美國學習胰臟及小腸移植,她解釋,本港一型糖尿病患者不多,但患者需長期使用胰島素,常出現末期腎衰竭,需要胰臟及腎臟一同移植;而小腸移植全球案例均少,大多因不同病因令小腸失去功能,患者要長期以靜脈輸入營養。她表示,換肝病人凝血因子差,手術期間要不停輸血,反而胰臟及小腸移植患者沒有此問題,手術也只需4至6小時,「技術上香港一定有能力做得到,但選病人同術後治療就要學習」。在移植學發展上,外國正研究只移植胰臟細胞,毋須移植整個胰臟,她希望香港有日也能展開相關技術,說時雙眼發光。
■記者伍雅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