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執導電影外,近年開始積極參與公司的營運工作。其間發現了企業管理經常會碰到的一個問題,就是當公司開始發展起來的時候,大家都認為應該把不同工種自行成立部門,省下外判金錢,方便控制成本。
但我一直是小國寡民政策的信奉者,尤其是以創意為核心的產業。成立生產線固然能穩定產量,但同時也可能會導致怠惰。加上部門員工漸多,主控人就更難作出直系管理。我喜歡水平式管理,那就是每天大家誰都能見到誰,沒有階級或職位之分,即使是某部門的下層員工,也能見到其他部門的人,這樣有甚麼事情的話,都能直接拿出來討論。
我相信一個企業重要的任務,不是盈利,盈利只是副產品,重要是讓員工找到工作的快樂。因為獲得了這種快樂,盈利一般都會跟着來。就像你要拍一部電影,先要找出一個讓你自己感動的題材,因為當一個題材能感動你,才會感動別人,當大部份人都感動了,這個片很少會不賣錢;可是一開始就設定要構思一個賣5億元的故事,通常結果都是災難的開始。
小規模有幸福感
因此多年來,我一直把公司人數維持不超過25至30人之內,要是工作量大,就把東西外判出去,或是另組別的公司,務求主創的核心公司保持這個人數。當然,我可以繼續討論小規模企業的管理優勢,但坦白說,我不喜歡人太多,原因是要讓別人感到快樂,需要很大精力,我個人照顧不了太多人,因此才堅持要維持小規模的經營模式。
年輕時在別的電影公司,總是感到有點冷漠和欠缺歸屬感,於是那時候我在想,當自己要運作一家屬於自己的公司時,該怎樣建立一個既不像家庭模式的企業運作,又能有一種幸福感存在呢?一個人的工作,起碼獻上了他人生的三分一時間,所以拿到一個金額的薪酬並不是重心,而是在這個三分一人生的過程中,是否感到快樂。所以我花上不少時間,在於如何讓員工可以得到快樂。
出資助發展興趣
我認為創意產業需要一些有趣的人才,除了直接聘用有趣人才外,也可讓現有同事變得更有趣。於是我向公司提出,應該鼓勵員工發展其自身興趣,因為技能越多和有趣,就越能激發創意,這樣除了他自身獲得滿足外,也有助工作上的發揮。
因此自去年開始,我公司Making Film推出了一個小計劃,叫「Making Fund」,用以資助同事發展其個人興趣和潛能。計劃不只限於創意部門,不管任職甚麼崗位,即使是清潔阿姨、司機和會計同事,也可申請,金額為每年每人1,000美元,不一定要學出甚麼成績來。當然有人會擔心,這樣可能鼓勵了大家胡亂報讀,結果花了錢卻沒有上課,最終也學不到甚麼回來。於是我稍作修訂,要是同事報讀課程後,也得最起碼把課程修畢,才能申請資助。
本來以為這計劃對同事發展各種興趣會有幫助,可是前兩天心血來潮,問了一下人事部同事,才知道一年多來,真正申請資助的員工只有數名;我再問他們報讀了甚麼課程,原來都是一些英語進修和人事管理之類。我不是說這些東西有問題,但總覺得就是沒有跳出一般公司資助員工在職培訓的框框。之後我找助理來問,她說大家雖然知道公司有一個這樣的計劃,但都不好意思去申請,因為除了報讀一些英文或會計之類的課程,其他東西都好像跟工作沒有明顯關連。
任何事互有牽連
其實創意是資訊的重新整合和排序,因此從事創意工作的人,不可能說有任何一個事情是跟自己的工作無關。當要構築一個世界時,現實中一部份人的事情,怎麼會沒有在虛擬世界裏出現呢?一些特別嗜好,許多時候就像異花授粉一樣,是刺激思考的最有效方法,即使有人去學神打或開天眼,說不定也有助於工作的(說起來,其實製片去學開天眼,對每天監察現場進度也許有幫助)。
人事部同事提出,不如把我的想法有系統地整理一個內部電郵出來給大家。我想這樣也不錯,但在我面對着交稿死線的時候,我認為最有效的方法,還是一雞兩吃的把電郵變成一篇專欄稿,這樣既可以解決交稿一事,又能讓同事透過這個專欄,更貫徹理解我的想法。
期望接下來有同事會大膽地報讀一些奇怪課程,那時候我也很願意在這裏和大家分享一下。
【我來了,是要叫人得過癮】
撰文:彭浩翔
祖籍番禺,生於觀塘。集作家、編劇、導演、製片人、演員及藝術家於一身之處女座。尚且幹活,只為供養其網購血拼及極限運動。
本欄逢周六刊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