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地人到維園 盼港珍惜自由

內地人到維園 盼港珍惜自由

【六四26周年】
【本報訊】燭光的焦灼、眼淚的鹹鮮、自由的滋味,他們翻牆、過關、瞞着上司,來到深圳河另一端偷偷「品嚐」;近年被本土派唾棄的維園集會,是他們找尋真相、悼念同胞的土壤。父母不願講,教師不想提,首次看到維園的燭光,這群內地人感動得不能言語,寄語港人珍惜集會自由,希望這個唯一可以公開悼念六四的中國地方,可以告知每一代中國人歷史的真相。

記者:張嘉雯 潘柏林 佘錦洪

八九民運人士王登耀曾經為了來港參與六四集會被跟蹤和咬掉耳朵一部份,昨終於踏足維園,形容香港能連續26年悼念六四屠城是民主奇蹟,指自由很珍貴,希望港人珍惜,不要以自由換經濟利益。年輕一代有人反對建設民主中國,他很豁達,「合有時,分有時」,呼籲港人先守住香港。

斥中共為人幣服務

王登耀在北京的老家離天安門很近,往日只能騎單車到天安門默站,悼念逝去的學生和同伴,每逢六四天安門廣場都遍佈公安、武警,他只能在廣場站一會。早前在港大協助朋友派傳單宣傳六四集會,第一次看到國殤之柱,其間有警察出現,王登耀拉住記者悄悄離開,他說很想順利去燭光集會,不想在關鍵時刻被抓,「26年來很珍惜,(參加集會)對我很重要」。
1989年出生的深圳居民羅先生第三度參加集會。他初中時曾為共青團團員,更因學校屢教導共產黨為人民服務,高中時申請入黨,但未被選上。他說,在大學因就讀傳播學系,教師低調講述六四事件,因而認識六四,「我好懷疑,從細到大都冇聽過」。他隨後翻牆尋找六四證據,感覺震撼,「真係冇諗過黨會咁對學生、咁對人民」。2012年他首次出席六四集會,去年第二次參加,表明往後每年都會參與。
羅先生說,在中國國土中,仍有城市可以公開討論六四是難能可貴。他認為,建設民主中國非不切實際,走向民主需要多代人努力。他坦言,對中共管治感灰心,「為人民幣服務」,希望香港能珍惜言論、集會空間,繼續發聲。
在廣東工作的鄭先生昨日請假,第二次來港參與集會,還帶了數位朋友,「公司唔知我嚟集會,佢哋根本唔知今日係(悼念)六四」。他在2010年劉曉波獲諾貝爾和平獎時開始認識六四,但只能從父親口中得知一二,曾透過翻牆軟件上看片段,去年更親自來港,「好欷歔,睇到我流淚,覺得有啲人唔係為咗錢,而係為社會正義而失去生命」。

王登耀昨日手持26年前他登上《新聞周刊》的封面,首踏足維園。

一班內地人穿同款六四紀念T恤到維園等待集會。何柏佳攝

「中央民主 香港先有」

鄭先生不認同中國民主與港無關,「大陸係中央集權制,中央民主,香港先至有真正民主」。他說近日網管嚴厲,「今日發咗個帖,問今日幾多號,即刻俾人刪咗。習總好狠!」
同樣由廣州來港的,還有第一次參與的廣東大學生林先生,他說父親有朋友當年因參與六四後失常;他高中才知道六四事件,翻牆看到的資料越多,越不敢相信。他知悉今年六四集會受到本土意識挑戰,盼望不要因此而忘記六四事件,「如果連香港都放棄,冇人會記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