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小朋友在家中四圍走,家長要「金睛火眼」才能避免意外發生。但原來兒童被門夾傷手指甚為常見,中文大學醫學院矯形及創傷科學系早前分析246宗兒童因手指受傷入院個案,發現大部份傷者是5歲以下兒童,最常見是手指被門夾傷,逾六成兒童被門鉸位夾傷,在醫院求診的傷者中,有兒童被夾至甲床受傷及骨折等情況,7%夾傷兒童嚴重至需要進行截除手指。
記者:伍雅謙
昨日,《香港醫學雜誌》刊登上述研究,分析在2003年至2005年(甲組)及2010年至2012年(乙組)因手指受傷而到威爾斯親王醫院治療的兒童。結果顯示,手指受傷的兒童大部份是5歲以下幼童,甲乙兩組分別有56%及76%,最常見的原因是手指被門夾傷,分別有33%及41%,其餘受傷原因包括運動時受傷、切傷、跌傷及撞傷。
逾六成被門鉸位夾傷
兒童被門夾傷的事故中,近七成是在家中發生,逾六成傷者是被門鉸位夾傷,「傷指」集中在右手中指、無名指及尾指。大多數因為另一名兒童在關門時,傷者手指被門鉸位夾中,逾五成事故發生時有成年人在場。
研究提到,兒童被夾傷手指,大部份傷勢均較輕微,最常見是出現甲床受損的情況,甲、乙兩組分別有31%及39%;骨折率則分別有24%及23%,需要截除手指、放血及進行重建手術的分別為12%及10%。研究又指出,大部份受傷兒童康復程度理想,逾九成傷口經治療後不再感到痛楚。負責的研究人員昨未能回應本報查詢。
急症科醫生馮顯達表示,不少兒童因被門夾中而到急症室求診,當中以1歲大兒童較多,大多傷勢輕微,手指輕微腫脹,部份指甲出血,醫生會根據傷勢進行治療,腫脹嚴重者會選擇放血以減低痛楚,只有極少數人需要進行截指。他提醒家長,若遇到子女被門夾中手指,子女手指出現腫脹,可即時進行冰敷急救,紓緩痛楚,若有出血狀況,則按實受傷出血的位置,並立即醫院求診。
香港急症醫學會會長蕭粵中表示,「細路仔成日都走來走去,又鍾意搞門,大人一下唔留神,就會出意外」。蕭指,曾有小童被門縫夾至「開放性骨折」,即皮膚表面有傷口之餘,入面的骨骼同見受傷,嚴重者需要接受手術,透過用鋼針固定手指骨頭,讓骨骼自行復原時不會移位。蕭又指,急症室也常見有幾歲大的小童坐在父母的單車後座時,不小心將腳掌夾在單車車輪,導致軟組織受傷,需用藥消腫消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