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籽:Lunchtime Reading】
在華富邨長大的梁俊佳,做過街童、又讀過band 5中學、甚至參加過《求愛大作戰》現身公仔箱,殊不知,他還是哈佛的博士後研究員兼客席講師。過去,他甚少談到由屋邨走到國際舞台,需要倚靠甚麼心靈支柱。如今,他推介這兩本書,希望人人都能成為把握生命的「哲道行者」,達致身心俱富。
今年,他從哈佛歸來,回到遵理重執教鞭。從前,他曾向傳媒表示,為了赴英攻讀博士學位,寧棄高薪厚職,即使月薪十萬,也不及追逐夢想。當然,回來是因為夢想早已達成,還輾轉進入哈佛,成為哈佛大學的公共政策博士後研究員兼通識選修課程客席講師,見識過國際精英的世界。此刻回流,除了結婚,主因是他「選擇」了香港。
梁俊佳予人的感覺,不是《哈佛女孩》一書中,整天要人知道如何成功的那種,而是親和可恭、感覺草根。梁俊佳五歲時隨母親從廣州來港,入住牛頭角下邨,六歲時父親因肝癌去世,從此與母親相依為命。後來搬到華富邨,童年在公屋的山坡、排水渠、瀑布灣度過,是個八十後香港仔。
對他來說,屋邨情最回味,「細個嗰陣,播《閃電傳真機》前嘅時間,通常都喺公園遊蕩。最難忘嘅係,中秋喺邨內煲蠟,曾經喺公園煲,又試過喺屋企煲,但後嚟先知,竟然有條煤氣管喺隔籬。」
雖然中學時代讀書不多,但高考時的補習經歷為他打下基礎。只因陰差陽錯,讀了許多「廢書」,就是這堆書,開了眼界,「我讀文科,出去搵私人補習,搵咗個自稱教授嘅,後來知道佢呃我。他教我睇好多書,讀金冠濤、余英時,讀咗廿幾三十本,內容同課程無關,成績當然唔好。」
後來在浸大讀地理系,完成學士及碩士課程後,成為能源專家。想出國,於是膽粗粗寄論文到外國的一級學術期刊,竟然成功刊登,文章更獲哈佛選為教材。後來輾轉到英美進修,其間又曾獲本地學者沈旭暉招到中大教書,邊做邊儲學費。終於進入哈佛,與美國前總統小布殊的白宮國家安全顧問合作,登上國際舞台。
相信自己 特立獨行
屋邨仔,可以很沒自信,是甚麼支撐他的?他推介了《Marva Collins' Way》。Marva Collins是美國黑人,她的信念就是相信學生,「作者喺黑人地區長大,曾被歧視,其實黑人喺當地獲得教育嘅機會唔多,總覺得永遠比唔上別人。於是作者索性喺屋企廚房幫個仔『開學』,仲叫其他細路嚟一齊上堂,後嚟呢班細路,百分百入到大學。」
「作者經常要你覺得自己係個有價值嘅人,即使做錯事,佢都會同你講:『你咁出色,點會咁做呢』。後來Marva Collins獲奧巴馬邀請做教育部長,佢都拒絕,因為要堅守自己嘅理念。」他,同樣以此自勉。
另一本,是李天命的《哲道行者》,助他度過了求學時光,「我好鍾意李天命,早就將佢嘅著作讀咗幾次,而呢本書令我最深刻嘅係,他寫『我們沒理由要去跟鱷魚游水鬥快』,啟發咗我,規矩要自己定義,正如屋邨仔未必唔能夠成大事,讀博士都唔一定做教授。」他自言是個特立獨行的人,與沈旭暉一樣,「對世間無用的論文,根本不會去寫。」
其實,李天命的思考藝術,是不少香港人的枕頭書之一。眼前這本《哲道行者》,是他思考問題時的心法,由語理分析到內心窺探教人「哲道」。今天的梁俊佳也一樣,堅持命運掌握在自己手裏,他又強調,香港人無論站到多遠,走進精英舞台,也要讓自己開心,所以他回來了。
小書店推介
發條貓店長Mr Yellow說:「早前陳果給西西拍紀錄片,何福仁就為西西抱不平,撰文斥陳果不尊重,一時激起文學界、文化界熱議。何福仁與西西份屬好友,近年西西許多訪問,都由何福仁陪同,以及代為與記者聯絡。我與這位前輩也有一面之緣,印象很深,最近他出版了《那一隻生了厚繭的手》,當然要支持。它是舒非主編的《香港散文12家》系列之一,收錄了何福仁逾六十篇的作品,書名取自書內其中一篇同名文章。內容乃真有其事,描劃一位德國熊藝家,著有 《縫熊志》的西西也是一位熊藝家,想必是何福仁陪她參與歐洲毛熊展時的親身經歷,寫來特別有趣。著作不算豐厚的何福仁,雖在前言謙稱自己沒有把散文這基本功練好,但細閱卷一的文章,那些模糊真偽的人物寫作,讀者大可看作短篇小說或小小說,趣味盎然。他那隻經年累月拿筆書寫的手,大概也長了充滿質感的厚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