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26年前,北京天安門廣場上的年輕學生,抗爭之餘坐在帳篷角落裏,拿着小收音機學習英語;26年後,金鐘雨傘廣場內的中學生、大學生,在帳篷搭建的「自修室」內溫習功課。支聯會在六四集會播放八九學運領袖王超華的錄影片段,她說去年的雨傘運動令她回想1989年民主運動,她看見天安門廣場與公民廣場,「有一道連續的線索」。
紀念六四 上了民主課
王超華說去年雨傘運動中,很多參加者都是在1989年後才出生,但在紀念六四的26年當中,年輕人透過紀念六四學到了人生第一堂民主課、政治課。
1989年還是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現流亡美國的王超華說,去年香港的佔領運動,她看到許多年輕人在烈日下、暴雨中堅持學習,在帳篷讀書,讓她想起1989年的北京學生。「他們把自己的美好想像、個人前途,聯繫到為中國爭取民主的偉大鬥爭中」,但中共向人民開火,徹底割裂這種聯結。「在香港,我們今天仍然能夠繼續想像這樣的聯結。這也是我們為甚麼堅持支持香港爭取真普選的運動,而且要持續紀念天安門死難者的重要原因」。在這個意義上,誰,不是「天安門學生」?
■記者雷子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