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兩周分析了亞投行的歷史及亞投行可為基建行業帶來的運作空間,今次近觀一點分析亞投行可為香港帶來些甚麼機遇。
首先要分析的是任何大型基建項目在未講錢及融資前,有兩個範疇應先具備及通過:
1.項目在宏觀經濟、地理及政治領域的需要
這方面需要從多個學術及專業範疇去分析及論證。打個比喻,港珠澳大橋對香港、澳門、珠海以至整個珠江三角洲西岸的經濟、人流及物流的影響;社會、經濟利益及其利弊需要作研究、分析及論證。這方面可由非謀利智囊組織、大學及顧問公司去做研究。
內地制度源於計劃經濟及五年計劃/規劃,有前瞻及系統性的優勢,問題是香港有沒有這方面的專才及設施去為項目所在國及亞投行擔任主導、統籌或配合的角色?
上述提到的能力不能鐵板一塊地說有或無,我們應該做一個強弱危機分析(SWOT Analysis)。香港作為一個國際大都會,有的是不同國籍、範疇及經驗的人才,組班不難。不過,香港的基建項目,不論大細,向來都要靠外聘顧問來作研究及設計,一般政務官是不懂的。
另一個相關的大題目是亞投行的工作語言,如亞投行的工作語言是國際慣用的英語的話,則香港會有優勢,因為香港的工商專業以至學術界的工作語言是英語。然而,回歸後的港人需精通兩文三語已不是新課題,如果我們真是兩文三語溝通能力都掂的話那就大把世界了。不然,競爭者會從內地及新加坡衝來,又如亞投行在新加坡設支部而在香港連辦事處沒有的話,那香港就背靠祖國都沒用了。
2.可行性研究
在有關項目的需要及可取性被初步確認後,項目便應進入詳細的可行性研究報告階段。這報告應包括項目的定義及描述初步設計、工程可行性、環保可受性、財務及回報可行性、融資方案可行性等。以上的各項可行性都要有綠燈,缺一不可。
可行性報告編制所需的專業範疇,香港一定有不同專業背景的顧問機構可以擔任,問題是很多成員國及其專業機構亦會舉手說想做、識做,我會給你一個更靚的費用建議(fee proposal)。又是競爭!
需主動爭取和宣傳實力
有了以上的結論後,項目所在地的政府便要把項目編制入發展策略內,並決定以公營、私營或公私營合作模式去招標,項目業主及投標者亦可把項目細節交給亞投行審閱及徵求其參與興趣。這方面如亞投行在香港設立分處的話會為香港的工程、財經及法律界帶來很多商機。
及至項目上馬及執行者名花有主後,亞投行便可以正式被委任擔任財務顧問、投資及融資的角色。這方面香港作為亞太區的首要財經中心可發揮其專長去:為項目提供融資/組織銀團。
為亞投行利用其將會擁有的AAA信貸評級去發債來投資於項目及向項目提供融資,又如亞投行亦向項目提供資本性的直接投資的話,香港亦可為其擔任包銷或分包銷工作,甚至上市去找共同投資者。
由此可見,香港在亞投行運作過程的不同階段中可扮演多種角色,而在香港最終可獲分配的參股權亦不會太大的前提下,香港在亞投行可擔任的角色便要視乎香港與中央的關係及中央對香港的關照程度。另一方面,盯住香港的將會是亞投行的第二大股東印度、東盟(ASEAN)的龍頭新加坡及上海。我仍是那一句,誰佔上風time will tell,不過香港要主動去爭取和宣傳實力是必爭及要做的。
周光暉
mailto:[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