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飲食籽】醜陋蘆兜 一烚入魂

【飲食籽】醜陋蘆兜 一烚入魂

【飲食籽:相機食先】
它很醜,卻很馨香。

它是一條很樣衰的糭葉,又長又硬,長滿刺簕。

它不像竹葉般清雅,更沒有荷葉的脫俗。

捲起來,像一尾不好惹的毒蛇,隨時會撲出來噬人一口。

但葉不可以貌相。

醜陋的背後,原來隱藏着山野的靈氣,和淡淡的馨香。

用來入藥,能治百病,用來紮糭,一烚入魂。

這天使魔鬼混合體,叫蘆兜,中山特產,一年一度,端午勾魂。

山頭野嶺的惡樹

蘆兜,粗生的植物,你一定見過它。
就是那一叢叢帶刺簕的樹,葉子剛挺,像劍。樹幹凹凸,像砂紙。山頭野嶺、林中溪畔、海邊沙灘都有。四十歲以上的人,對它最有情意結,對對對!童年時用來做金絲貓籠的草盒子,就是以蘆兜葉來做。
它屬紅樹科,廣東、廣西、海南都有,香港沙頭角海畔、南丫島蘆鬚城灣一帶常見。名字極多,又名露兜、蘆鬚、野菠蘿。
叫野菠蘿,因果實像菠蘿,可以食用,清嘉慶年間的《海康縣志》記曰:「菠蘿麻子,俗名番蔞子,色金黃,周身有縫紋如龜坼,削皮食之,味甜而香烈。」
蘆兜根、葉、花、果皆可入藥。根部治感冒、肝炎等症。花能治咳嗽、熱瀉。葉,能治中暑、瘡傷。用來紮糭,能捲成桶,柔韌紮實,包蘆兜糭必備。

蘆兜樹葉像一頭怒髮,長而硬,兩旁有刺簕,像把劍。

肥媽長臂蘆兜糭

中山三鄉、沙溪、石岐,最多蘆兜樹,端午前後,葉最壯,老鄉大媽,上山割葉,削掉刺簕,曬乾,燙洗,軟化好包糭。
中山人袁太,人稱肥媽,在中環嘉咸街賣糭三十年,搬到永吉街,還未裝修好,已為糭奔波忙碌。「年年呢個時候就上中山,啲蘆兜葉靚呀嘛!一早叫阿妹幫我買定,攞親都幾百條㗎!」肥媽拿着大捆糭葉說。
她不需幫手,拉個大拖篋,揹個環保袋,塞到滿滿才回來。回來還要用鉸剪剪簕。「上面啲人求其削,一定要自己再剪過。」她說。
又要逐條抹,又要剪尾,修成弧形,方便打兜。「打兜即係摺好個底,打兜打得唔靚,米會漏出嚟,咁隻糭就散㗎喇!」她邊屈邊說。
打好兜,轉呀轉,轉成個長桶,預備包糭。肥媽鄉下海洲,除糯米、豬肉、鹹蛋黃,還加雜豆。豆和米放底,加鹹蛋黃,蓋五花腩,梅花間竹,四層肉、四層蛋黃、六層米,拍實,封口,紮好,前臂般大的蘆兜糭,方叫完成。
「包糭一日坐到黑,坐到腰骨痛。我最高紀錄一個鐘包九十隻,包到手指關節都脹晒,𠵱家唔得,𠵱家老咗,最多包六十隻。」肥媽說。
肥媽樣樣要最靚,泰國糯米,湖南蛋黃,天津紅豆,腩肉和豬踭肉用鹽、糖、五香粉醃入味。「人哋浸米我唔浸米㗎!浸米快熟慳爐火,但烚出嚟太爛,我寧願烚多幾個鐘,煙韌啲。」肥媽說。
糭子紮得虛實有道,糯米熟了不會漏出來。烚足五個鐘,才叫熟透。「你聞吓幾香,蘆兜葉香呀!我哋中山人就係鍾意呢隻味囉!」肥媽喜孜孜說。氣味,有時就像一根線,千里迢迢,將離鄉別井的人與故鄉連繫起來。

肥媽包的蘆兜糭,真材實料,手臂般大。

蘆兜糭
每磅$58

糯米、紅豆、鹹蛋黃、五花腩,梅花間竹,還有蘆兜香,十分豐富。

封口要用棉繩紮實,太鬆太緊也不成。

也有鹹肉糭、鹼水糭、裹蒸糭和上海糭。

永吉街的新舖,未到端午已堆滿熟客。

三陽號
中環永吉街11號地下A座舖

中山包糭出狀元

食家劉健威,也是中山人,對於蘆兜糭,夢繫魂縈。
「食蘆兜糭是家族儀式,年年都要進行。」劉健威說。
童年在鄉間,吃肥豬肉也少,吃蘆兜糭,是件大事。到了香港,一直惦記,可惜蘆兜糭不常見。
「八十年代旺角金菊園有賣過,九十八元,好貴。後來銅鑼灣金龍燒臘店都有,九十年代已消失,之後絕迹香港,好一段時間都唔見。」劉健威說。
他祖籍中山柏山,長執輩出過包糭狀元,端午及中秋前夕包蘆兜糭賣,一年兩次已賺夠全年生活。現今一輩,不需靠包糭餬口,但到時到候仍會包,且着他回鄉,好嚐糭味,兼聚天倫。蘆兜葉、鹹水草,屋前放數個大盆,盛糯米和餡料,幾個婦女,擔張凳仔動手包。包好即場煮烚,一次烚幾十條糭。
「通常下晝四五點包,夜晚十一點左右烚,烚六個鐘熄火,等餘溫焗一陣,朝早起身就有得食。」劉健威回憶說。
他家鄉的糭,只用糯米、鹹蛋黃和肥豬肉,連豆也不放。「三樣夠㗎喇!功夫就在米香、脂香和鹹蛋黃香,三者交融,達至完美境界。」劉翁說。
要達至完美境界,手勢是關鍵。蘆兜葉要捲得緊密。紮得不寬不緊。落好米餡,要用手拍實,不留虛位,糭米才夠實淨,吃來才夠軟糯感。糯米要浸十來分鐘,烚來才煙韌。五花腩選肥多瘦少,油脂才夠多。醃料又不能過份,十斤腩肉加三両醃料,剛好不蓋過肉鮮。
「最重要烚熟唔好立即食,因為剛烚熟糯米較瀉,太軟爛,要放一陣,回一回,像牛扒一樣rest一下,等糯米回復彈性,那就最好吃。」劉翁說。
一口蘆兜糭,代表一份滿足,緩解幾分鄉愁,誰還說,這條葉醜陋?

他家鄉中山柏山的蘆兜糭,只有糯米、五花腩和鹹蛋黃,連豆都沒下,很簡約。

劉健威是中山人,每年端午都要食蘆兜糭,慰解鄉愁。

鄉親在屋前架好陣勢,邊閒話家常,邊夾手夾腳包糭,是最好的聯誼活動。

手勢又快又純熟,一條大糭轉眼就包成。

記者:譚偉健
攝影:伍慶泉
編輯:李莉
美術:吳子豪
部份圖片由劉健威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