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大2,000燭光 呼籲守住香港

港大2,000燭光 呼籲守住香港

【六四26周年】
【本報訊】沒有《中國夢》歌聲,點點燭光悼念的依舊是六四亡魂,沒有聲嘶力竭的口號,紀錄片播放的是忘不了的屠城影像。香港大學學生會首次在校園內舉辦「守住香港 毋忘六四」集會,吸引約2,000人參與,並加入雨傘運動元素,悼念會變成民主發展討論會。有過去一直留守維園的市民首度轉場,只想先為香港建設民主,有大學生坦言遍地開花反吸引更多人走出來悼念,最重要是毋忘六四的心不變。
記者:鍾雅宜 彭美芳

活動由港大學生會主辦,傍晚7時半在港大中山廣場舉行,近8時已有過千人參與,大會宣佈參與人數多達2,000人,大部份是年輕一代,逼爆廣場後大會開放邵逸夫平台作直播,港大、嶺大和浸大等學生會代表先在台上點起燭光悼念和默哀,之後播放5分鐘短片,除了八九六四屠城片段,新加入了雨傘運動時警方施放催淚彈場面和有關政改的片段。大會亦邀請了資深傳媒人謝志峰和港大校友、《城邦舊事:十二本書看香港本土史》作者徐承恩等討論六四和本港民主發展進程。

港大學生會首次在校園內辦六四悼念集會,參加者多是年輕人,燭光遍佈中山廣場。 張志華攝

寄望年輕人進入議會

港大學生會會長馮敬恩認為集會人數比預期多,不認為分散了維園的力量,相信可啟發港人如何繼續爭取民主,前港大學生會會長梁麗幗亦有到場,以糾察身份協助維持秩序。
63歲的退休人士譚先生,過去25年都去維園悼念,「年年都話要建設民主中國,你建設到民主香港先算啦!」隨着司徒華離世、支聯會換人,他不再接受又籌款又唱歌的悼念,今年改為去港大表達對青年人的寄望,「希望佢哋進入議會,改變香港」,認為「冇燭光嘅話就點亮手機,暖一暖天安門母親的心。」
29歲攝影師、坐輪椅的鄭先生亦一改過去8年去維園悼念的習慣,首次來港大悼念,「每年聽完天安門母親嘅內容,大會唱歌就會走」,他指以往去維園十分擠迫,輪椅難入,又被籌款團阻路,今日去港大非常順利。
就讀大學四年級的李同學去年到過維園悼念,「支聯會究竟做過乜嘢,去幫天安門六四死難者?我哋唔見佢有做」。故由維園改到港大,期望了解港人可以為六四死難者或爭取民主做些甚麼。
來自上海的內地交流生張同學去年8月才來港大讀書,今年首次參與六四紀念集會,他指內地以往六四時都沒有任何官方活動,只有朋友間私下討論,故他無法知悉具體傷亡數字,他十分珍惜今次參與集會的機會,希望了解多點香港的情況,亦相信總有一天可在內地自由地討論此史實。

昨早有港大學生在太古橋重髹字句,悼念六四死難者。

指去維園如購贖罪券

多間院校亦派代表參與,浸大學生會外務副幹事長張崑陽指,他去年仍有參與維園集會,但今年決定改來港大,因認為維園集會以唱歌等活動為主,意義不大,港大集會有更多的反思和討論空間,他不認為港大集會會影響維園集會人數,反認為可吸納更多本身不參與集會的人參與,強調至今對六四的立場不變,仍是不能遺忘。
城大退聯關注組成員鄧同學亦到港大參與集會,他認為維園集會太公式化,活動以唱歌和捐款為主,如同購買「贖罪券」,他認為港大集會有更多討論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