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採訪手記】跑中國新聞多年,曾經在報道不同新聞熱點時接觸過去年以來被捕的這些「八九人」,對於1989年時還乳臭未乾的我來說,對八九民主運動的印象正是來自這些固執的「不識時務者」。
民運高風險、負回報
第一次採訪浦志強律師是2006年「PAAG奧美定案」,他為一班整容變毀容的女人維權索賠。浦是律師樓合夥人,擁有經濟師資格,明明可專注金融、企業等賺錢的訴訟領域,卻偏愛代理公益訴訟、為異議人士辯護。後來知道他是天安門學生,他說:「八九的話題隨時都可以找我!」去年準備六四25周年專題,我曾請他介紹鮮為人知的六四人物給《蘋果》,當時都沒想要採訪他本人,以為找他太容易,不料不久浦即被捕。
隨後又傳來高瑜被捕的消息,除了驚訝和難過,首先想到是不知財務部是否已將上篇稿費寄給了高,《蘋果》論壇版不時向高瑜邀稿,雖只是一元一隻字的斗零稿費,她從不「托手踭」。高上次被判刑就是因替港媒寫文章,罪名也是向境外洩秘,這回算是在同一個坑第二次跌倒。
還有于世文和陳衛,20年炒股賺到,幾年前花200萬元把女兒送出國讀書後,夫妻倆再無後顧之憂,不顧一切投入「高風險、負回報」的國內民運,以現今中國的價值標準,這很儍!也許「八九精神」就是這種「儍」,儍人很多,監獄很大,稿紙卻已裝不下。
■記者楊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