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展是硬道理?中港創客:停一停,諗一諗

發展是硬道理?中港創客:停一停,諗一諗

「創客」是指將創意付諸實行的人,事事關心之後,藝術家如何將創見落地生根?由K11 Art Foundation與中央美術學院美術館合辦的第二屆「CAFAM 未來展」,請來三十多位中港創客,以多媒體藝術回應社會未來。其中分別來自香港、杭州及上海的藝術家李天倫、吳珏輝、胡為一,將土地規劃、科技上癮及都市化的迷失軌跡一一演譯
,反問觀眾應否在發展走得太快時,停一停,諗一諗。

李天倫:係土地問題,更加係規劃問題

場地所限(土地問題?)是次展出兩組《被發展的聲域》/《發展中的聲域》將深圳前海移山填出來的大沖村,與舊區重建的觀塘裕民坊並置,新天地與舊街坊,卻是命運同途。

規劃是否在地圖上劃一條線這麼簡單?有見兩岸四地各有土地資源不足問題,李天倫親自走訪澳門、台灣、大陸與香港,環繞廢置船廠、被收購農田、填海區和舊區,記錄《被發展的音域》。每區十六個點,短短6至8分鐘的路程,每每經過地盤與民居,其後將收錄的聲音化為立體聲紋,在該處地圖按比例用紙摺出來。「這是個比喻,地圖代表有限的土地資源,而聲紋就是發展中的高樓,當聲紋越高,紙就用得越多,很快就用完。那還有甚麼資源可以留給未來呢?」歷史在重演,那麼煩囂城中,兩岸四地發展土地的共通問題是甚麼?「現在社會的發展似乎並不對應社區的真實需要, 比如從前火車站前的墟市是因為聚到人,再慢慢成形,但現在的規劃是把原有的功能置之不理,夾硬改變街道原有的用途。如果我們每個人都去睇一睇,諗一諗,城市的發展可能已經好唔同。」

近觀《發展中的聲域/觀塘》,在第四個景點已將地圖摺完,我城去到盡,有未來嗎?李天倫:「揀選地點時,我會留意當下的社會議題。好像觀塘被遷走後,曾經路過的街市檔口與街坊的寒暄之聲已經消失。究竟發展是趕絕了人?抑或應該以人為本?」

吳珏輝:科技是藥,但藥帶三分毒

科技發展如能將心彼此牽引,這個世界是否更快更真?吳珏輝從友人父親一次絆倒跌出義眼,啟發他反思人體的色身意味官能五感,在過份依賴科技之時究竟是傳真抑或失真。《離線眼球》是《USB器官計劃》的系列作品之一,戴上離線義眼,時限一到,眼球自動掉到不同地方,人將看到意想不到的事情。

「科技其實是種藥,所謂吃藥三分毒 ,人對藥會有癮,這個依賴性讓你誤以為你每天需要這個東西。事有兩面,科技全面改變我們的生活之後,沒帶手機就好像沒帶半個腦袋上街,你發覺科技其實一直在侵蝕你的身體,所見所聞,已非親身所見,是種二手現實。問題是,我們已經不再懷疑它了,把二手當真。」
自言生性樂觀的吳珏輝不欲批判這現象,卻希望借作品出奇不意的視點,提出未來科技去到極端,人會否盲目接滿外在器官以假作真。

吳珏輝:「這個眼球怎麼影響他們看世界的方式呢?我們不停發明工具,所謂改造世界,然後你發覺科技其實在不停侵蝕我們的身體。」各位低頭族,放下手機,面對現實,善哉善哉。

由紐約轆到嚟香港,《離線眼球》2013年獲紐約 Carroll Fletcher藝術家駐留獎,吳珏輝認為香港版不輸紐約。「我覺得香港的文化多樣與紐約相似,就好像在天星碼頭遇到戴着伊斯蘭頭套的女遊客,也很好奇,邀請之下也欣然一試。」司機叔叔玩埋一份,cult爆睇路,其實幾箋鬼。

胡為一:都市化太快,人心會迷失

發展過後,目的地在那裏?上海藝術家胡為一借香港地鐵一景,組裝成無限輪迴的迷你輸送帶,《可持續的軌跡》實時拍攝站內行人與裝置的假人,將畫面並置。真人行色匆匆,假人卻七情上面;你有你嘅生活,佢繼續佢嘅忙碌,畫外人有否意識過自己當下是否依心而行?

「我覺得都市化過快,人會迷失自己的軌跡,這個軌跡可能不是社會告訴你要依從的軌跡,而是自己心裏想走的一條軌跡。這兩種軌跡有時候不能完全的重叠,所以這個實時裝置試圖將真假並置,你在假人身上有沒有看到自己內心的情緒呢?」走在發展大道上,是重複過去抑或向前推進,是對社會也是對自身詰問。

胡為一表示香港這個場景繁忙而密集,兩面透明可見的展館,作品可以跨越內外,把路人帶到作品之中。

篋神、喇嘛、御林軍,胡為一製作《可持續的軌跡》前,特地來港於同一地點實地觀察,裝置中向左走向右走的人群加入電影人物,荒謬卻沒有違和感。

(特約專題)
撰文:呂雪
攝影:朱家俊、黃文邦

第二屆「CAFAM 未來展」:創客創客
2015 年 5 月 23 日至 7 月 5 日
上午 10 時至晚上 10 時
K11 購物藝術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