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個月前,證監會失驚無神提出了一個概念,叫做Responsible Ownership,中文就更教人一頭霧水,叫「負責任的擁有權」。
說得好聽,證監就是要股東要對社會有點承擔,但責任要怎樣負呢?證監認為,買了股票,就要對上市公司進行監察。至於透過基金持有的股票,證監就要求這些機構事先聲明對持有的股份的立場,股東會上會怎樣投票等。
監管,不好嗎?雖然股票市場有大媽和羊生羊太,門高狗大的證監也看不起這些散戶們,也不代表我們老百姓不着緊自己的身家。我們的監管,方法就是見勢色不對就沽。事實上,甚麼大型金融機構,也是用同一套市場遊戲規則,透過買和賣來負責任,賞善罰惡。不食人間煙火的證監官僚眼中,股價不代表甚麼,買和賣也不代表甚麼。他們認為,監管上市公司,就是要在股東大會上投票。正是這一點,也出賣了證監此舉背後的真正目的。
諮詢文件「引言」的第十點,只是輕輕帶過:「我們理解並接受投資者追求不同的投資目標。」投資不是為了賺錢嗎?Bingo!一切謎底都已經解開。所謂「負責任的擁有權」,目的就是為了那些投資不是為了賺錢的人。
話說在外國,有一門生意叫Activist Shareholders,他們可以透過持股來影響上市公司,去執行他們心目中認為佔有道德高地的勾當;也可以借政治議題,將市場舞高弄低,上下其手。甚至乎,有些人,根本連股東都不是,只要他們有能力去影響金融機構對「負責任的擁有權」的演闡,就可以用別人的錢,完成自己的政治願望。換言之,證監此舉就是為了政治活躍分子在股市開了一度方便之門。
假如證監成功偷換概念,讓政治介入股市,究竟有那些企業會受到影響呢?一眾涉及碳排放的公司,例如能源和運輸,難免受影響。此外還有勞工和人權議題。過去幾年,已經有外國勢力在蠢蠢欲動,證監的洋人官僚,又豈有不知之理?證監會曲線挑戰「一國」的無上權威,或者這就是兩制的優勢吧?陳家強局長,可否講兩句?
利世民
http://www.facebook.com/leesimon.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