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建局、田生、領匯改名啟示錄(自由撰稿人 周信) - 周信

市建局、田生、領匯改名啟示錄
(自由撰稿人 周信) - 周信

市建局主席與行政總監在理念上發生衝突,實例之一是應否聘用田生集團代為收樓。人所共知,田生以收樓起家,亦因收樓而消失,多月前已易名為宏輝集團,希望藉此「洗底」。最近另一個有意改名「洗底」的知名企業是領匯,據報章消息,英文原名不變,中文或會改為領展或領程。
市建局與領匯其實亦頗多相同地方,前者主力拆建打造舊樓老區,後者全力翻新公屋商場。市建局原名土地發展公司,簡稱「土發」公司,後經二次創作,「土匪」之名不脛而走。
領匯放風解釋,改名是因為進軍大陸時發現領匯一名早已有人註冊使用,而非有心「洗底」。領匯有此重大理由易名,當然非做不可,亦由此可見新聞並非空穴來風,否則領匯一名在內地將受質疑。
市建局一名較土發公司更有權威,官方(法定機構)形象更為鮮明,因為「發展」「公司」等用詞與發展商或地產公司太過接近,所以易名為市建局,對機構「洗底」的幫助甚大,絕對是應行之着。況且以局為名,與公司風馬牛互不相及,外人使用時再不會憶起或聯想過去,土發一名可以自動在公眾心目中逐漸消失。
但田生一名與宏輝同是私人公司名稱,兩者其實分別不大,況且田生早已深入民心,宏輝又不是甚麼令人一見難忘的出位名稱,若要公眾捨田生而就宏輝,相信非假以時日不可。
領匯的情況則更為複雜。英文名字不變,領字亦因此而須保留,若要市民改口,不再叫領匯而是叫領程或領展,市民根本不明白為甚麼,更沒有理由要這樣做,把從前的記憶徹底抹去。況且領匯、領展、領程等仿似集團內姊妹公司名稱,領匯是否永遠消失,抑或是退居幕後,又或是變成控股公司總稱……即使領匯說得清楚,公眾也不易或不想記憶,因為與他們無關。
改名之後,當年的土發公司的確有頗多的路向改革,特別是由退休AO林中麟出任總監,令市建局的名稱與形象煥然一新,到了張震遠與林鄭的天作之合出現,雖然重建新樓的售價與市場掛鈎仍然為人詬病,但市建局的社會功能仍然鮮明,亦因此而導致蘇慶和與譚小瑩最近的理念衝突。
但田生與領匯的改名卻不會帶來任何業務或經營理念的改變,兩者都仍是私人公司,行事必以股東的利益為依歸,甚至不想公眾會覺得有任何分別。沒有機構會承認改名是為了「洗底」,只會說是業務更上一層樓或新人事新發展所致,但棄舊立新乃是必然現象,機構因易名而易容亦是指定動作,所以改名之後隨之而來的自必是形象大革新,由公司商標到內外軟硬體的設計都會隨之而變。
土發、田生與領匯欲棄的「舊」是甚麼,公眾早有共識公論,三者其實也頗多相同之處,因為大家的業務都與翻新、拆建、改造有關,而在其中受影響的持份者當然會對他們的工作未必完全滿意。

領匯「洗底」難度高

市建局過去與持份者的最大衝突,主要是收樓的賠償是否足夠,後來才發展成為有關保育的爭議,但證諸過去的歷史和經驗,只要在金錢上能滿足受影響的業主及租戶,問題即不難解決,只因市建局不肯做虧本生意及不想開讓步先例,才會造成過去這許多爭議甚至社會事件,若有官員(如好打得的林鄭)肯一錘定音,其實絕對可以大事化小小事化無。
田生是不折不扣的私人機構,經營手法不容公眾置啄,但領匯卻是由公產私有化所生,公眾對這類公變私的企業有甚麼「合理期望」?日後改了新名字能否撥亂反正?這次領匯的成敗將極有啟發性。
領匯翻新公屋商場,導致大量原有的小商戶徹底消失,取而代之的是各類連鎖店,這是不爭事實,領匯為人詬病的,是同時摧毀了公屋商場的傳統回憶與生態平衡,小商戶的守望相助與相互關懷,這些人文價值,今天尤其為人珍惜與力爭,領匯對這社會趨勢,完全漠視,甚至一意孤行,自然難找到很多人肯和應,亦令改名「洗底」的難度比昔日的土發更高,因為縱使沒有人(除了股東)能反對,但總會有人覺得反感,結果支持的力量還是反對的力量大,廣告宣傳還是二次創作的效果會令人更矚目,現在還是未知之數。
領展或領程為甚麼會比領匯好?公關及設計公司也許早已胸有成竹,但最近田生及市建局的例子再一次說明,群眾其實不易或不肯輕易忘記過去,若沒有真正的改變,誰會願意把今天「袋住先」?

周信
自由撰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