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籽:胚芽故事】
曾幾何時參觀工廠是兒時節目之一,工人的汗水、井然有序的生產線,代表了香港人的活力。活在當下,美好事物逐一消失,當社會窮得只剩下錢可堪回味時,看來我們真的有需要走一趟可樂廠,尋找失落的童年。
資深旅行家簡培發、沙田瀝源邨豐昌辦館老闆娘呂小姐,還有我這個沙田長大的記者,三人行走進小瀝源源順圍的太古可口可樂工廠參觀。工廠樓高一百四十七米,共十八層,其中三層闢作剛翻新了的博物館。這一帶從前是熱鬧工業區,附近有臨時房屋區,可樂廠一九九一年搬到現址,正值本土汽水品牌結業潮、工業衰敗的時刻,香港生產的汽水只剩可口可樂及維他奶,就在這時,沙田飛快發展,臨時房屋區沒有了,爛地變成今天三百五十萬元才能「上車」的屋苑。
窮困那些年 飲可樂等於敗家
我是在新市鎮認識可樂的八十後,但現年五十七歲的簡培發,六十年代已經參觀過原位於鰂魚涌的可樂廠,可樂對他們那一代影響比我深,他說:「當年可樂是一種文化,當年小童群益會年年辦參觀可樂廠活動,我好幸運,一個暑假參加了兩次,足足參加了三年,對我這些住徙置區的貧窮小孩子來說,當年最開心的事已經是參觀可樂廠。最開心是可以任飲可樂,我第一次參觀,也是我第一次飲可樂,飲了四支,人生第一次。」曾幾何時,基層家庭付不來,小孩子視可樂為奢侈品,因為一支可樂,相當於一家六口的晚餐,「四十個小朋友一齊參觀,聽完導賞後,負責人一盤支裝可樂捧出來,一盤兩打,還記得,有人一口氣飲了七支,真豪放。」
當年近距離參觀生產線,機械聲及舊可樂樽都令他難以忘記,「平日在父母面前提都不敢提飲可樂,因為當年花錢買可樂等於敗家,支付得起的都是有錢人,有錢人飲可樂會大搖大擺。我參觀完之後都有回校示威,認叻話:『我飲咗可樂!』幾威,不過回到家提都不敢提,免得被父母誤會學壞,以為我偷錢買可樂,正常小朋友哪有可能飲到四支可樂?」今年可樂廠翻新博物館,適逢弧形樽誕生一百年,博物館索性以樽做主題,在入口位置用七百一十五個可樂樽砌了一幅可樂樽牆;入內,亦有用一千零五十五個鋁罐砌成的牆壁及地板,我們踏上去,感受到片刻踩汽水罐的錯覺。博物館正中央,還有一支巨型可樂藝術樽,設計成開汽水模樣,寓意包羅萬有、打開快樂。現場有經典搖搖、扭計蛇、萬花筒等逾二千件展品,過半數首次於香港展出。最觸動我的是摺叠電話簿,今天幾乎無人用紙筆抄寫電話號碼了,早已被智能手機取代。從前街頭巷尾,小朋友打完架可以做朋友,打完拳頭交會交換電話,打開書包取出電話簿,記下對方家的固網電話號碼。
還有風行一時的搖搖,即使到了九十年代,仍有人會為換取可樂的金、銀特級搖搖,天天飲可樂,九十年代的香港家庭變得富裕,已有能力多飲多購買可樂的周邊產品。簡培發說,可樂跟其他品牌如嘉頓一樣,見證本港經濟發展,「尤其是可樂 ,在香港經濟起飛階段,它廣告不算多的,有一份默默耕耘的低調。」
周遊列國飲可樂 A貨八成似
眾多展品中,簡培發最難忘六十年代的可樂便攜冰箱,「還記得,我未夠十歲,每次路過小店士多,都以羨慕眼神望着這『紅箱』,此箱多放在當眼位置,冷凍力強,當然自己沒能力買可樂飲,得個望字。」他說小時候會玩打波子,一粒波字一仙,而一支可樂的身價隨時等於五粒波子,多飲兩三支,已經毫幾子,所以見過、初嘗的印象更為深刻。
他十四歲開始背包旅行,今天他是位旅行家,數十年來自由行、帶隊,去過百多個國家,高加索、西伯利亞等地,他亦一支公去過。今天兒孫長大,他依舊周圍去,未來會帶隊去中亞細亞,人生旅途繼續,而每次抵達異邦,他都一定要飲上幾支可樂,對不同國家的可樂文化、產品包裝,甚有體會,「哥倫比亞的可樂好得意,剛好是兩啖的份量,遺憾沒把它帶回來。」甚至連A貨可樂他也嘗過,「伊朗、玻利維亞這些地方被美國制裁,惟有自己仿製可樂,包裝有八成相似的。」雖然周遊列國,但跟許多小時候參觀過可樂廠的上一代一樣,印下的不止是飲品的記憶,還有那些時、地、人,「可能因為當年香港人普遍窮,慾望沒有無限膨脹,快樂其實好簡單,去公園、參觀博物館已經開心,可樂只是其中一個。飲那四支可樂,是我人生中的第一次開心,往後的開心,就不會那麼難忘了,你試試問今天的小朋友,第一次最開心是何時,可能他要想十分鐘,才答到你。」
可樂送飯 小朋友士多賒數
三人行的我們都住沙田,分別只屬於不同年代,簡培發八十年代搬進小瀝源,「以前多工業,沙田區大興土木時,沙田可樂廠一樣低調,十個街坊有三個都未必知這裏有可樂廠。」可樂廠在熱鬧得有點過火的今天,依然低調。
至於老闆娘,一九七五年已隨親人經營豐昌辦館,當時流行一公升家庭裝可樂,在瀝源邨,也就一車車送上門,有別於六十年代的貧苦,她看到的是新市鎮崛起的時代,家家戶戶,可樂送飯,「食一碗飯飲一支可樂,每日賣好多盤,賣汽水的生意算是養活了很多人。」以前小朋友除儲蓋掩、換搖搖,三五成群,買支可樂,邊飲邊打機,還會自行賒數,在士多牆壁一張白紙上自行記數,飲了多少支可樂,欠多少可樂錢。我們參觀可樂廠前,到過士多參觀,最神奇的是,今天仍有小朋友飲可樂賒數,在紙上填滿歪歪斜斜的阿拉伯數字,像在跟我們說,即使可樂變成圓滑的罐裝,從細節,依然可以感受到一個社區的發展軌迹,只是今次與可樂在一起罷了。
其實與我們同行的,還有幾位在七十到九十年代參觀過荃灣可樂廠的老員工,那天都齊集沙田,他們的故事大致相同,還大談可樂樽生產過程「無員工體毛」、照樽底看蓋掩必中巨獎等趣聞。這些人和事,已是本港僅存的工業「博覽」,歷年接待過約二百五十萬人次,卻低調得沒人注意。反觀沙田區,購物點眼花撩亂,擠迫得令人窒息,亦難怪簡培發埋怨:「其實香港有很多博物館、本地景點,但政府推廣從來不夠,只重視物質文化,我看是時候要一起反思。」
太古可口可樂工廠
沙田小瀝源源順圍17-19號
參觀詳情:
免費接待學校及非牟利團體參觀,但必須預約。
開放時間:
1月至5月及9月至12月(逢星期一至五)
09:00-16:00
6月至8月(逢星期一至六)
09:00-16:00
查詢:2636 7913;[email protected]
記者:童 傑
攝影:許先煜
編輯:陳漢榮
美術:黃創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