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寵物籽:寵愛生命】
二○一○年,一份由本地學者研究腦退化症、又稱癡呆症的報告中指出,香港約有七萬名腦退化症患者,二十年後將會增至二十二萬名。平均每十名六十五歲或以上的長者,便有一人患上不同程度的腦退化症,由初期判斷力漸減,直至完全失去自理能力,甚至忘掉一生中最重要的人和事。
二十四年前,居港英國人謝羅便臣(Jill Robinson)向我城醫院提出讓愛犬走入院友刻板的生活,改善院友身心靈健康的建議,卻僅得到一間兒童醫院的答應。孩童久違的歡容,讓「狗醫生」的影響力從此在社會散開。這天,我隨眾狗醫生踏入一間腦退化症綜合服務中心,老人們開朗的笑聲,都證明了人和動物間,接受和付出愛的關係可以是雙向,成就一場人狗共融的美麗邂逅。
謝羅便臣不但將「動物醫生」的概念引入亞洲,她更是千禧年時,就關閉四川的活熊取膽場、釋放黑熊,以及十年內將中國的活熊取膽行業縮小,直至徹底淘汰,與中國野生動物保護協會磋商的發起人。她於八十年代從英國移居香港,並於一九九八年為保護黑熊和推廣狗醫生計劃而成立非牟利組織「亞洲動物基金」。近年她遊走於親自成立,位於四川、越南和廣西三地的黑熊救援中心。當接到我希望透過電郵作文字訪問的請求時,這位動物守護者亦詳盡地一一回覆。
九十年代 由居港英國人引入
自九十年代初,以動物探訪病人,改善病人行為、情緒和思想等的概念,已於歐洲各國盛行。在謝羅便臣的英國家鄉,狗能靠病人的呼氣來判斷他們是否患上肺癌,也能憑嗅尿而得知排泄者有沒有患上前列腺癌。不但如此,導盲犬、緝毒犬、戰地支援的狗士兵等,亦一直受西方社會的尊敬和疼愛。於是,在街上的流浪狗,和中國大陸販賣狗市場中的生命,便成為謝羅便臣在居港期間最關注的社會問題。她翻尋出不少與狗相處能降血壓、降膽固醇的證明,和提升免疫力等的醫學報告,同時致電香港各大小醫院,求讓自己的金毛尋回犬Max探訪院友。最終她僅獲大口環根德公爵夫人兒童醫院答應,將花園開放一小時,讓病童與狗自由交流。為了和手腳都纏上繃帶的小院友同聲同氣,謝羅便臣為Max的後腿繫上紗布,她憶述當時眾孩子就如看見名人一樣興奮、對Max又抱又摸。狗兒亦非常享受來自四方八面的目光,甚至主動站起,將手搭在一張病床邊。床上,下身癱瘓的男孩將頭轉向金毛肉掌,用力靠近的模樣,讓看護都感動落淚。
狗與義工 傾聽患者重溫點滴
由謝羅便臣成立的「亞洲動物基金」全年無休,她甚至將狗醫生的概念帶到台灣、日本、馬來西亞、菲律賓、印度,以及中國的廣州、深圳和成都。香港有二百五十名義工飼主和愛犬已參加計劃,輪流向牙牙學語的嬰兒以至銀髮族,具有身體或精神殘障、無父母,或長期隱居的人送上關心。
十年前,為腦退化症長者提供日間護理和訓練的賽馬會耆智園,便主動接觸基金。已在園內工作四年的麥天心姑娘,一直負責為二百名園友安排活動,她指老人家均經歷過嫌棄自己沒記性和沒用、拒人千里的初早期腦退化症階段,狗成為他們放開憂慮、盡情傾訴的對象。他們會聽義工談狗的生活趣事,本已忘記購物要付錢的,會問狗牙膏價錢;已無力提起手的,會為狗鬆散的小辮而動指;寡言內向的,會告訴義工昔日給愛犬餵無骨魚;仍然家有一寵的,就會從袋中抽出牠的照片,分享寵物聽教聽話的喜悅,興之所至時甚至會轉用鄉下話繼續暢談。義工都笑言,多次來訪也未能讓老人記得自己的臉,倒是他們將狗的名字記得一清二楚。
賽馬會耆智園園友
李 琼 (左)
81歲、腦退化症早期
「現在我有一隻九歲的狗叫BB,在我家出世的,好聽話……」琼婆婆予我活潑的感覺,不過園中職員告訴我平日婆婆甚被動,而且非常寡言。
黃璦璧 (中)
84歲、腦退化症中期
「我養了五隻狗,我們會一齊睡覺。我會買魚給牠們吃。」旁邊婆婆的工人告訴我,家中的不是狗,是貓。但我決定不糾正婆婆,讓她繼續沉醉在動物給她的幸福中。
關福如(右)
92歲、腦退化症早期
「我自己住,回家後狗狗會不停擺尾,看得我好愉快。」福如婆婆是最常逗人說話的老人家,跟我談起教狗之道時,更是頭頭是道。
本地學者 力證人寵地位平等
臨床心理學家黃蔚澄博士有一位已踏入腦退化症後期的外祖母,除失禁外,亦已忘記她帶大的孫女黃博士,「最難過是嫲嫲已很習慣當下的生活,我偶然請她吃美食,或帶她上茶樓時,她都會以為我害她。」身兼香港大學社會工作及社會行政學系助理教授的黃博士,前年與高級研究助理喻慧敏,就腦退化症患者與狗醫生的關係,撰寫了全港首份研究報告。參與的老人家共六十名,皆在狗醫生探訪前,職員會就大哭、發脾氣、尖叫和揮拳打人等激動行為的出現次數作統計,亦邀請義工飼主觀察狗和老人們互動的情況。為期兩個月的研究,得出了狗對患者的心情、專注力、聆聽和觀察能力等均有非偶然性出現的改善。兩人認為在香港人平均壽命已提升至八十三歲,踏入世界前五位,而腦退化症亦將成為最常見老人病的年代,眼下數據,豈只是一份對動物在我城地位的認同,也是我們老來能幫助自己的參考。
離開教授的辦公室時已是黃昏,我感受到我城各人正為老人,和自己晚年的生活而奮鬥,讓踏上夕陽的生命依然美麗健康。
面試睇性格
動物醫生都要通過面試,性格不會過份熱情和貪玩,亦不怕被忽然扯尾和耳朵,也不會對陌生人和其他動物態度惡劣。香港有不少飼主抱着助人助狗的精神,每次帶狗「出診」都靠私家車或的士代步,跨區探訪有需要人士。
狗醫生 細佬
8歲、行醫4年
主人Rosetta:「細佬小時候有分離恐懼症,獨處便會很不安。多出來見人後,牠自信心大了。而且很多人不喜歡黑色狗,透過細佬,我希望讓社會改觀。」
狗醫生 一一
10歲、行醫7年
主人陳小姐:「寵物也需要社交生活,一一近年老了,但依然享受當義工。所以直至牠的健康撐不住,我才放棄帶牠服務社會。」
狗醫生 Cherry
14歲、行醫5年
主人Sherry:「我家領養了五隻狗,全是狗醫生。現在Cherry老了,三個月前因眼潰瘍而需休息。現在康復後,牠還是會為每次外出當醫生而雀躍。直至牠再無力氣吧,否則會一直帶牠當義工,充實生命。」
狗醫生 BaoBao
6歲、行醫2年
主人楊先生:「BaoBao是一隻人見人笑的狗,我認為既然上天讓我碰上牠,我便應該讓牠貢獻社會。」
想進一步了解「亞洲動物基金」和「狗醫生」計劃,可瀏覽 http://www.animalsasia.org 或致電2653 4068。
記者:許政
攝影:徐振國、伍慶泉
編輯:謝慧珊
美術:楊蕙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