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人民幣單邊升值的時代告一段落,連帶早年頗受歡迎的人民幣保單亦因而沉寂一時。不過,保險界認為近日落實的中港基金互認安排,可拓闊人民幣保單資產配置渠道,有利險商研發更多不同風險、投資年期之人民幣產品,延長最低利率保證期,增加人幣保單吸引力。
受人民幣貶值及人幣投資選擇增多影響,本港去年新造人民幣保單保費為89.62億元人民幣,按年跌1.75%,分析預期除非人民幣滙率止跌回升,否則今年人幣新造保單保費將持續下降。
助擴投資渠道
富衛香港及澳門首席市務總監陳汝浩接受訪問時指,保險公司日後可透過中港基金互認安排,將人幣保單資產配置於不同回報及風險水平的投資市場,有利延長保證利率期(現時一般保單首10個年度設大約3%的保證利率,其後則不設保證回報),有條件研發中長線產品,望能帶動人幣保單銷量彈升。
該公司已就有關互認安排跟證監會及保監處初步接洽,得悉監管機構對保險公司日後投資獲認可的內地基金,持開放態度,惟陳汝浩指稅務問題仍有待釐清,「參考滬港通做法,應該可以豁免」。
事實上,目前保險商可透過本港A股ETF追蹤內地股市,惟香港人壽發言人稱,本港A股ETF有溢價或折讓,未能準確追蹤內地股市,倒不如將投資交予內地基金經理,更緊貼「行情」,助險商增加投資和營運效率。
現時本港保險公司會透過境內銀行間債券市場、合資格境外機構投資者(QFII)、人民幣合資格境外機構投資者(RQFII)等途徑,為人民幣保單資產作配置,當中部份設額度限制,故現時人幣保單以「先到先得」形式推銷。隨着中港基金互認安排落實,將為本港保險商另闢人民幣投資渠道,人幣保單限額亦有望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