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順:基金互認普及要過三關

景順:基金互認普及要過三關

【專訪】
中港基金互認下月落實,業界指政策影響力或需兩至三年體現。景順大中華、新加坡及韓國區行政總裁潘新江接受訪問時指,兩地基金營運上無論滙率、收費及計價模式,仍需要時間找出一個互相對接的渠道,參與基金亦要在需求、監管及中介人等三方面着手,影響力短線難見,並相信基金南下需求大於本地基金北上,不過,他強調對業界長遠是重要一步。

基金南下或快過北上

潘新江表示,7月1日落實的是監管機構接受基金申請書,但距離正式買賣仍有一段時間,當局需就兩地法規、營運模式如基金開戶、收費與計價等不同而着手磨合,「好似啲錢點調入去?講緊係CNH(離岸人民幣兌換價)嘅錢買一項CNY(在岸人民幣兌換價)嘅投資」。
另外,由於內地現時並不容許名義賬戶,「喺香港用名義賬戶可以將100戶口集合做一個,但內地唔容許,100個人買基金,就要開100個戶口」。
他表示,雖然基金互認交收流程及測試仍未太清晰,但相信最終問題可解決,而業界除面對細節上的問題,最大困難還在於如何捕捉內地散戶需求,以及如何教育分銷中介人與股民認識產品,即至少要過三關才可以入場參與,「但未必保證可以入籃」,形容「難度好高」。
潘新江相信,內地散戶對基金的投資經驗涉獵均不多,最先登陸內地的基金必然是最簡單產品如股票或均衡基金,相反港人投資內地產品有一定經驗,基金南下速度或快於北上,且初期各3,000億元人民幣的額度「兩年內用得晒已經好樂觀」。
不過,他強調中長線無論對香港與內地都是提升行業服務需求的重要一步,亦相信「基金A股化」不會出現。
另外,景順長城近來在內地發行首次可投資港股的公募基金,錄得140億元資金申購,目前已進入三個月的建倉期。
潘新江指內地散戶買賣基金心態近似認購新股,估計基金在建倉後持續大額吸資機會不高,但過去數月已留意到內地散戶對可投資港股的公募基金興趣大,加上人民幣升值壓力不大,相信內地相關新產品會陸續有來。

記者:林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