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水塘.一面鏡 - 鄧達智

風水塘.一面鏡 - 鄧達智

曾經,它的確似一面鏡,映照天水一色。
盛夏,夕陽西下位西南,人工風水鳥倦歸來小島與天空共風水塘倒影一片金光燦爛。
西伯利亞吹來季候風蕭瑟,日落移位西北,文塔(聚星樓)襯托,背後千百魚塘、河流濕地,盡目一片天、一片水,近河出海之濱百年前聯德公司建單棟青磚連圍牆群屋,按風景,取名「天水圍」。
視線遠至后海灣並北岸老遠寶安羣山,那時北風季節萬里無雲極乾爽,只需站上稍高土崗,感受無邊無際開朗。
怎會單單童年回憶,個人情意結?
曾經,尖沙咀、中環遊客區( 那些年,遊客以西方人、日本人為主,也會對山頂望維港兩岸以外,本地風景曉得欣賞 )買過無名攝影師拍下以文塔、風水塘並大片天水明信片。還有在內,多年跟進,自直升機向下拍攝,Lew Roberts、Russell Spurr、David Dodwell、Kasyan Bartlett等等介紹、拍攝記錄香港地理環境不斷變化,每年一書攝影集。
曾經滄海、美麗不再。
淪陷前後對比,全被記錄,有關部門及負責人責無旁貸!除非自然災難,地震海嘯,風景線不會隨便惡變,看活在地震帶京都,千百年來歷史文化景觀沈積岩仍然瑰寶,呈現一片人為的偉大。
看我們這片小小風水塘惡變,反映人為的醜陋。
不少電影曾經這片風景取景:白燕、張活游,黃曼梨,《大雷雨》、《狂人塔》、《瘋婦》。李菁,《野姑娘》。鄧碧雲,《好姐賣粉果》……信手拈來,滿滿一束。
惡變在眼前,無力挽狂瀾,恁令一片人間好風光人為變臭變爛。
不信一人一票救得了香港,本來為村民、區民發聲,出力一眾村長、區議員何嘗不是一人一票選出?
着實事務太頻繁,勞心勞力太多活動愛國愛港,幾時騰得出空眷顧這條掛名「屏山文物徑」?也非浪得虛名,吸引海內外旅客一年到晚來探,卻連一道四平八穩鄉間小路亦缺,不為村民區民遊客,好歹CCTV中央電視台好幾個頻道不斷來訪問,對村長鄉長區議員地方官員名聲也不光彩。
風水塘的景況更慘,連任多屆區議員慶業叔着實出心出力,十年多以前連繫渠務署官員展開美化活動,惜三年一任的官員一蟹不如一蟹,愈來愈不當一回事,美化?想也不用想,沒有一、二、三拿土石填平一勞永逸,算我們執一身彩!
近日連串黃雨、紅雨、黑雨,從風水塘演變至污水收集處,不究內容,光名字已夠嚇人,竟然漠視雨季來臨,仍然雜草、垃圾滿塘,淨化水質氧氣設施早已失效,猶如官去塘空,渠務署任務已完,無人再理,拜拜它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