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網絡媒體有如雨後春筍。最近讀了一篇有關現今「人人記者」的報道,十多位志同道合的友人自組網絡媒體《TMHK》,包辦編採寫校等,在快餐店以「流動編輯室」形式開工,講心不講金。兩年前成立的《體路》亦是本地先鋒之一。這──就是新世代。
隨着數碼相機和攝錄機、智能電話等普及後,人人都是攝影師、導演、記者和編輯。部份資深的對新晉的嗤之以鼻,這是可以理解。正如前F1冠軍夏健倫季前一口咬定,17歲新人韋特(圖)本不成氣候;又如佐敦曾說,回到當弗時一對一肯定贏勒邦占士一樣。前輩經歷無比困難後成功,總覺得後晉不需經歷當年的辛酸,卻較容易地被認同。不過,其實代代都困難重重。就以體育評述為例,前輩當年「一料難求」,出場陣容得靠等當地傳真,較深入的資訊得靠外國月刊。現今資訊爆炸,評述不能再單靠一招行走江湖,要360度,正如那位《穿Prada的惡魔》在牛津大學的演說:「別太專業。別太專業,容易;別太專業而獲得認同,超難。」
將來,人人都是評述。筆者認為,現時於電視前看直播的娛樂模式將被淘汰。將來,觀眾應可透過某種隨身裝置,隨時隨地走進虛擬現實的比賽場地,親身看比賽。如是者,評述員將不需到電視台開工,方便了吧?但競爭可大了。香港的廣東話評述員將要與全球會說廣東話的人競爭,刺激喔。來,擁抱未來!
陳恩能
(丹尼爾)體育主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