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世代 醫生系列】
【本報訊】被稱為「靈魂之窗」的眼睛結構複雜,也相當脆弱,在眼部動刀猶如女孩子繡花般精細。兩年前28歲就加入香港大學眼科學系當上臨床助理教授的沈蔚瑄(Jennifer),為求練得一雙巧手,除勤於醫院訓練外,她在家中也會在提子身上「做手術」,替提子穿針縫線。
記者:陳凱迎
眼睛直徑僅得2.4厘米,卻可分為多個部位,包括角膜、前房、虹膜、瞳孔、晶體、玻璃體、視網膜和視神經等,眼部手術的傷口,隨時細得肉眼看不到,如白內障切除術的傷口只有2毫米,對醫生手藝有一定要求。
「其實(手藝)都係靠練番嚟!」Jennifer說。她指日常在醫院,醫生可以用正規顯微鏡和針線等整套工具練習,但回到家中,醫生們就要各出奇招,提子、番茄和雞蛋統統化身「病人」,鉗子和刀叉是儀器,「顯微鏡就要用人哋整鐘錶戴嗰啲(放大鏡)」。
Jennifer說,眼睛在儀器下由角膜到視神經都一目了然,眼科手術效果亦可徹底改善病人生活,「病人做完手術,就可以由睇唔到嘢,變返睇得清楚」,她記得曾有患白內障女病人,手術後回醫院請大家食蛋撻,「因為手術後佢打麻雀唔使再出銃,非常開心」。
除手術外,Jennifer日常工作還包括教學和門診。她指門診病人由眼乾、眼澀到飛蚊症都有,上午9時至下午1時的門診時段,平均處理40個症。訪問當天記者見下午1時許眼科門診坐滿病人,以長者居多。「啲老人家好得意㗎,嚟見醫生真係會執正啲,例如男士會戴番頂帽。」Jennifer笑着說。
曾因年輕令病人沒信心
留意到求診者衣着,因她診症時從不只會埋首電腦前輸入資料,「醫生一定要望住個病人,唔可以淨係聽佢講」,例如曾有病人求診時堅持自己右眼看不到東西,叫他輪流掩着兩眼檢查,才發現他因為中風,雙眼都各剩下一半視力,而非純粹右眼失去視力。
Jennifer經常將日常工作經驗在上堂時與醫科生分享,包括提醒他們參與手術時要主動,因手術期間主刀醫生不會有餘暇照顧他們。記憶清晰,因為Jennifer至今只畢業6年多,但她也曾因年輕,被病人直指是「dangerously young」,似乎對她信心不大,「惟有一直解釋,解釋到佢哋明」。她對日常所做的事,有一項名為「後悔指數」評分方法,指數高事情包括放肆吃了一件朱古力蛋糕,指數低則是說服自己出外跑步。問她當上眼科臨床助理教授這條路,又有幾多後悔指數?Jennifer笑言無法評分,「你唔會知道另一個選擇係咪一定係好,但我𠵱家係開心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