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腹」浮想 - 沈西城

「切腹」浮想 - 沈西城

夜闌人靜,思緒亂雜,獨籠書房,重看《切腹》,震懾慨嘆尤勝初觀時。六十年代中,我在「都城」戲院看《切腹》,目睹江戶浪人千千岩求女以竹刀剖腹自盡,嚇得幾乎嘔吐起來,到底還是十餘歲的黃口小子呀,哪堪殘忍畫面!年少,對故事不解,惟映象的冷峻和殘酷,從此雕在腦海難去。六九年在「大丸」購得收藏家城市郎所編的《三島由紀夫的書》,收錄三島諸小說封面,瑰麗高雅,色彩懾人。那時不諳日文,單看照片,已自得其樂;復又讀台灣余阿勳先生翻譯的《金閣寺》和《假面的告白》,對三島由紀夫崇拜萬分,心想總有一天要設法看看三島君的真面目。可惜七二年到日本求學,三島已切腹自盡,為求了解真相,我翻閱了當年各週刊對事件的記載,約莫知道三島是偕同四名「楯之會」會員闖進自衛隊東部總監部,脅持師團長,向八百多名軍官演講,呼籲恢復武士道,讓自衛隊成為正規軍隊,演說激昂高漲,反應寥寥,三島失望之極,即踅回內室,切腹自殺謝罪。據記載三島是用一文字方式剖腹,即以利刀自右向左橫拉,血腸流出,當「介錯」(劊子手) 的「 楯之會」成員森田必勝隨即掄刀斬頸,卻是連斬幾下仍不頭斷,三島痛楚難當,意圖咬舌自盡不果,最後由另一位劍道高手古賀浩靖「介錯」之,方完成切腹儀式。這使我想起了青年時看的《切腹》那部電影,想重溫,卻是找遍東京大街小巷,無法覓得,只好作罷。
「切腹」實非日本國獨有,中國戰國時韓國刺客聶政即有切腹之舉,可以說東洋人只是承上啟下,引到日本,在平安朝時期開始盛行。戴季陶先生在《日本論》一書中論及「武士道」云——「武士的責任,第一是擁護他們主人的家,第二就是擁護他們自己的家和他自己的生存。所以武士們自己認定自己的主要目的,就是『為主家』。」切腹風氣到了江戶時代更盛,為什麼武士要選擇切腹來完成自殺形式?新渡戶稻造說得精確——「腹乃人之靈魂,感情寄託之所,亦神經所繫,刀刺腹,其痛難熬,尤能凸顯出武士的容忍和受苦精神,故往日武士、舊時軍人無不以切腹體現彼之愛國精神。」切腹儀式有兩種,即十文字和一文字,十文字自明治天皇大將乃木希典殉道後,再無人敢以身試,因為一刀橫切,一刀直刺,構成十字,殘酷無比,其間苦痛亦非常人所能忍。明治以後,武士、軍人切腹統採用「一文字」,一刀橫切,再由助手「介錯」,而「介錯」亦非如中國明清那樣人頭落地,而是頭連脖子,還切腹者全屍。
《切腹》這部電影,攝於一九六二年,改編自瀧口康彥原著小說《異聞浪人記》,小林正樹導演,仲代達矢、丹波哲郎、岩下志麻主演,故事是寫江戶時代由於倒藩,不少武士成為浪人四處求生,往往有無行浪人跑到大戶人家要求切腹敲詐銀両,蔚然成風。某日浪人千千岩求女跑到井伊家要求切腹,井伊家御家老(家臣之長) 一眼認定他來騙錢,當允其請,讓他在庭院中切腹,至切腹時,方發現求女佩刀是竹刀,遂更堅御家老之心意,逼彼用竹刀切腹,更拒絕求女延期兩天的要求。求女竹刀切腹慘死,其岳父津雲半四郎到來尋問,聲言不為切腹追究原因,只質疑處理方式合理與否。原來求女妻兒俱罹病,貧無立錐,只欲覓得數両以解倒懸,半四郎要求御家老致歉不果,被逼大開殺戒,兩敗俱傷,最後身中洋槍,切腹致死。重看《切腹》,似曾相識,隱隱約約覺得其跟往昔某事件正好相同,御家老(當權者)若肯應半四郎(百姓)要求,道一句歉,即可化干戈為玉帛,惟御家老執迷不悟,以致血流成渠,死難無數。噢!如煙如霧,疑幻疑真,何其相似,專制極權,從無國界之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