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歲的伍采風,因為接觸家裡那本180年的族譜,上溯先祖800年的故事,發現既有功名,又有落難,竟無端與歷史接上軌,「以前讀中史,覺得宋元明清關我咩事?依家先發現,原來關係密切」。上月,小妮子與87歲祖父,一老一嫩,展開台山尋根之旅,回港後籌劃展覽,以照片和錄像,紀錄兩爺孫的奇幻旅程,「到咗我哋呢一代,如果有譜可源都唔尋,實在太浪費」。
記者 呂麗嬋 攝影 何家達
「我係第29代,爺爺係27代……」在宏信書院讀中四的采風,甫坐下就如數家珍。國有正史、地有方志,家有族譜,屬千禧B的采風,笑謂從不知族譜是寶,只因她的小小世界,曾幾何時,最遠只上溯到爺爺,但一本道光年間修下的族譜,卻讓她與百年歷史接了軌。「一直知有佢存在,但從未見過,因為學校year project,求爸爸俾我睇,先知咁珍貴,係由爺爺嘅爺爺寫,南宋開始紀錄,我以為呢啲嘢,睇武俠小說先有」。
工整的毛筆字,陳舊的線裝古籍,紀錄每一代人的故事。做過文官、曾經中興;也有單傳早沒,家道中落。上溯到南宋,27代人,互不相識,卻又關係密切。歷史上有名的血洗珠璣巷慘劇,整整一代伍氐的宗族,由開封逃難到台山,落地生根住上百年,又因戰亂,由台山南遷到香港。百年古籍,紀錄的,不單是先祖的故事,也是連串政治運動下,典型中國人的故事。
「就好似人類大遷徙,由開封到台山,又由台山到香港,過多一、兩代,就到我出世」。小妮子說。采風和她爸爸一代的「本土」是香港,伍爺爺呢?卻在台山。今年4月,她這個家在香港的中學生,就陪爺爺回到他夢繫的台山,完成老人家幕年還鄉的心願。「以前爺爺叫我台山妹,我會唔鍾意,覺得好老土,依家明白多咗,知道佢對呢個地方,真係好有感情」。
兩層高的祖屋,破落不堪,但祖先的黑白相片猶在。時光,像回到伍爺爺的青蔥歲月,那條小橋那間屋,雖貧亦樂,「49年經廣州嚟到香港,嗰時先22歲,幫人做裁縫,真正由零開始」。伍爺爺一面感觸。一別多年,與孫女再踏故土,物是卻早人非。「我個代人都死得七七八八,但見到佢哋啲仔女,真係認得番晒」。這樣的認人遊戲,是爺孫倆的親蜜小玩意,趣味盎然。
「喺條街認過3個人,全中,最厲害係連人哋嘅親朋戚友,爺爺都可以清楚記得叫咩名」。爺爺撞聾,一直坐在一旁大聲「翻譯」的采風大笑。一本百年家族史,連繫爺孫二人,「夾在中間」的采風爸伍振榮笑言始料不及。「編寫族譜係中國人嘅傳統,文革期間,好多有歷史價值嘅族譜統統被燒毀,能保存上百年,好難得」。在樹仁大學新聞系教書的伍振榮,直言重拾前人心血,也是偶然。
「同今日好唔同,八十年代正值中國改革開放嘅年代,有所謂神州熱,好多年輕人都熱衷返大陸旅行」。81年,考入大學前的暑假,原擬北上浪遊的他,出發不久就遇意外斷手,誤打誤撞,回到台山養傷,「嗰個年代為口奔馳,爸爸49年嚟香港,三十幾年都無返過去,一直掛住,叫我一定要去一趟,睇吓間祖屋變成點,其實嗰時我哋喺台山已無咩親人」。
留了兩星期,姑媽知道他來了,就把族譜交給他,「好似張無忌跌落山洞,發現咗本秘笈,晚晚好認真咁遂頁睇。無諗過到嗰女呢代,佢仲有興趣」。歷史像輪迴,來到第29代,會否續寫下去?「如果要寫,可能要寫過另一本,由采風呢一代開始,以香港做起點吧」。爺爺的根在台山,采風的根卻是香港。所謂的本土,也許是這個意思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