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籽:玩物達人】
攝影是門藝術,按下快門便能定格珍貴一刻;而於同一地點不斷拍攝,更可記錄其間變化,短則數分鐘、數小時,長則數天甚至數年,如果再以短時間來重新呈現,便是縮時攝影(Time-lapse)。蘇嘉進(Francis)憑這魔法,拍下短片《我所看見的美麗香港》,並於葡萄牙的國際攝影展中獲獎,問到這位「縮時達人」的拍攝秘訣,他只簡單地說:「耐性。」
已有十年攝影經驗的Francis,一直主攻風景及旅遊攝影,「兩年前,看到一條叫《New Zealand Landscapes Timelapse Volume 2》的短片,漂亮得令人驚嘆,不但景色美絕,當中記錄的自然變化更是奇妙。」。
突然被這不一樣的攝影技術感動,於是立刻嘗試,希望拍出同樣震撼人心的香港風光,「我花了一年時間,到大帽山、飛鵝山、蒲台島及石澳等熱門地方拍攝,起初全無概念,只是邊試邊影。」結果去年八月完成影片,並上載網站與朋友分享,豈料竟被於葡萄牙塞新布拉舉行的電影藝術及旅遊節看中,主動邀請Francis參賽,最終奪得四個獎項,包括山景旅遊組冠軍及最佳縮時影片組亞軍等等。「最高興是獲得山景旅遊組冠軍,因為很多人認為外國的風景特別漂亮,但這獎項正好證明香港也有迷人景色。」
縮時攝影可說是硬照攝影及影片拍攝的混合物,同樣需要構圖,大多沿用正常風景相的黃金分割、消失點及對角線等技巧。Francis提醒:「縮時攝影更需考慮畫面變化,相中一定要有變化明顯的東西來表現時間流逝,好像拍攝日落,我便以流動的雲海襯托。」
耐性重於技術
在縮時攝影的世界裏頭,短片中每個鏡頭,動輒是由千張硬照拼合而成,比平常多花N倍時間,概念也有不同。Francis教路:「技術是必要的,但耐性更重要,因為一個鏡頭最少要十多分鐘,拍攝星空甚至要三至四小時!」所以每次出動,Francis也會找朋友相伴,一為安全,二為解悶。
裝備
玩法眾多 難度逐級上
Francis說縮時攝影其實也有很多玩法,配合不同的手法及工具,效果也有差別,難度及花費亦具彈性。
入門:定點拍攝 較易上手
只要把相機安設在一支的穩定腳架上,然後藉電子快門線來定時拍攝,便能製作縮時攝影的短片。「特別是上山影風景,經常刮起大風,穩固的腳架除可令相片更清晰穩定,也能避免相機意外損毀。技巧方面,要視乎不同環境設定間隔時間,時間越短變化越細緻,若要拍攝變化較慢的東西,可把時間校長一點。」
例日出日落等風景,可約每五至十秒拍攝一張;至於星空,因移動速度較慢,所以可約廿五至三十秒拍攝一張;而植物生長甚至建築物的建造過程則每天拍攝一張也可。同時,應盡量把相機設於不易被外物遮擋的位置,因為一兩張失敗相片足夠令短片變得不流暢。「曾有昆蟲停在鏡頭前面,但我沒有發現,結果整條短片失敗告終。」他笑說。
中階:設置軌道 豐富構圖
固定拍攝雖然簡單,但是難免單調,若配合電動軌道及雲台,做出鏡頭橫移、轉動及上下擺動的效果,便能增加趣味。「構圖時必須考慮前景,因前景能突出鏡頭移動的變化,否則與定鏡拍攝分別不大。」
這種玩法需要更多器材,也難以上山下海,限制頗多。拍攝前的各項設定亦不能馬虎,例如軌道兩端的支撐架與地面接觸時應保持水平,雲台亦要校好角度或擺動軌迹,「一般我會提早半小時至一小時到目的地準備,砌好軌道及雲台後還要測試移動是否暢順。之後會比較簡單,因為雲台內置小型電腦,只要設定頭位尾位,再輸入間隔時間及拍攝總張數等基本資料,便會自動計算移動速度和拍攝。」他又提醒要注意停留時間,因為拍攝日落、日出或夜景時,快門速度較慢,停留時間要較長一點,讓相機在移動後有時間消除震動,避免拍出鬆散影像。
高級:邊走邊影 挑戰定力
以為電軌加雲台已夠花錢花力花時間?高動態縮時攝影(Hyperlapse)要求更高。因與一般的縮時攝影不同,每拍一張相片,人機便要同時移動一小步,做出長距離移動效果的短片。
需時長,步距要相若,還要計劃路線,鏡頭的擺動又不能太多,相片才能順利連接,「我也在學習階段,而且Hpyerlapse對體力及耐性有更高要求。」他說Hpyerlapse多以建築物為主體,藉動態鏡頭記錄靜態物件做出的反差,過程中相機要保持水平,主體亦應盡量出現在畫面的同一點,其間可多利用相機的格線輔助。「因有鏡頭移動的特點,創作Hpyerlapse時,應加入更多一縮Time-lapse未能表達的故事性。」Francis補充道。
短片連結: https://www.facebook.com/franso/videos/vb.666296976740918/836257273078220/
常用光圈先決
談到攝影,曝光始終是重要一環。因縮時攝影需要長時間拍攝多張相片,當中或有極大的光暗變化(如日出日落),不能採用相同的曝光設定,所以縮時攝影多選光圈先決,利用快門速度來統一曝光。較高階的則會使用「Holy grail method」(聖杯模式),改變光圈、快門及ISO等所有設定,達致曝光相同。Francis說其實現時有不少手機及平板apps也有這項功能,連接相機後,便會在拍攝期間按要求自動改變相機設定,相當方便。
後期製作有學問 音樂節奏夾畫面
後期製作主要是把大量相片連接成短片,難度不高,但因快門設定不一,必須用剪片軟件中的Deflicker除閃爍功能,來減低相片連接時的閃爍跳動。若玩得高階一點,便可配合剪接技巧及背景音樂,他說:「配合節奏剪接,並在高潮安排最精采的鏡頭,可令整條短片更有鋪排更顯完整。」他又建議即使只用定鏡拍攝,也可在後期時zoom in或橫移相片,模擬鏡頭移動的效果,令片段更豐富有趣。
記者:韓繼聰
攝影:梁志永
編輯:陳國棟
美術:吳子豪
部份圖片由受訪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