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遊籽:假日散心】
去晨運,可以耍太極、步行、伸展運動,或使用公園的健身設施,走港島徑的人,為的是友誼台那口茶;走九龍行筆架山的人,爬樓梯為賞魚;走主教山的人,誠心感謝有人設計了健身器材。以上種種匪夷所思的風景,皆在晨運客打造的非官方晨運樂園中尋。港九新界離島,只要有路,官方和非官方晨運樂園並存不悖,後者總是屢建屢拆,晨運客自有堅毅不屈精神!經過那些年,友誼台最近由地下走到地面,代價是拆舊迎新,高山流水,友誼長存,答客問:「景物可否依舊?」
保衞港島徑友誼台
KK121666,是友誼台的座標,它是六、七十年來晨運客打造的一個非官方晨運樂園,始建者立石為碑。即使在附近行山多年的晨運客,仍有人不知友誼台秘景。由晨運客搭建的友誼台,大家數十年來在此煮水泡茶,去年夏天有人投訴該處位於郊野公園,不得生火,歷經千人聯署反對清拆及區議員斡旋,最終八月拆掉數十年歷史的灶台及有蓋建築物,重建為官方晨運樂園,在原來位置,按郊野公園規格設置避雨亭及燒烤爐設施。新的晨運樂園昨日才開幕,採訪時晨運客惟有移師往寶聯徑上另一個官方晨運樂園,聊解相思之苦。在那兒碰上友誼台熟客周老師和阿倫,前者說:「我們每個人都是見證着這段歷史,我們不希望友誼台拆掉,不想因此而友誼中斷。」
泡一壺清甜山水茶
何以非要在山中煮水泡茶,「茶樓那杯茶,不是我們想要那杯茶,山上那杯茶,才是我們想要的那杯茶。在這裏吹水兼飲水都得。」周老師說山水清甜,光聽不如直接飲用。呷一口山上那杯茶,甘味徐徐散開,不花巧,心裏不期然比較家中有異味的水喉水。若說他們天天上山喝茶瘋狂,我們更敬佩前人種樹,每啖山水,來!得!不!易!阿倫指着喉管涓涓流出來的水說:「水從小馬山流下來,經過沙石樹木過濾,水便清了,比在超市買礦泉水及蒸餾水更好。」說時眼神放光,喝過東江水的苦,大家都懂的。「很感動,簡直是感激他們。七十年代的行山人士逐吋逐吋接駁拉到這兒,每次停水檢查,光步行來來回回就花一小時,還要看看哪兒需要重新接駁。」
茶水站遮風擋雨
茶水站是大眾資產,採自助形式,常備三數隻空杯子供人使用,阿倫性喜自然,天天在這兒打躉,大家都愛找他幫忙。這個迷你晨運樂園只有兩座尖頂的避雨亭,亭外有一套桌椅及空地供人做運動,若要在此消磨時光,設施稍嫌不足,於是作為用家的晨運客,便陸續加添了兩旁遮風擋雨的帆布,還有時鐘、月曆、茶壺及杯子等。好的公共設施教人流連忘返。
扛泥自建觀音寶塔
友誼台被多條山徑包圍,條條大路皆通,貪方便,素喜從鰂魚涌港鐵站步往柏架山自然教育徑入山,剛起步不久便見晨運客建的小廟,在山下建廟不易,在山中建廟豈非瘋狂!經過昔日太古大班居住的林邊屋不久,見渠務署MPK42牌便開始走樓梯捷徑轉往衛奕信徑,沿途設休憩設施及涼亭「同樂亭」,沿樓梯再上一段,會看到晨運客的瘋狂。竹林下忽現觀音寶座,除一尊尊小觀音像外,由座台、觀音送子像、寶塔等,無不是晨運客搬運水泥上山興建,他們更引水入一圓池,放養鯉魚,手藝雖粗糙,自有一番渾然天成之感。不久即到衛徑W016附近,此為捷徑、衛奕信徑、金督馳馬徑及鰂魚涌緩跑徑之四路交點,往左步行不久便見通往友誼台晨運樂園的階梯,再往前便是寶聯徑晨運樂園,折返繼續沿寶聯徑走,最終在聖貞德學校側樓梯離開。
筆架山山水養魚樂
去年,九龍筆架山同樣經歷一場晨運樂園拆卸行動。樂園最有名的是三個直立而排的魚缸,水清魚肥,其旁有各式椅子及極具霸氣的梳化,傳說只靠一人之力而成,那人姓孫。時隔多月,跟事吉茶記插畫師陳Queen到訪,梳化不見了,魚缸三變一,不變的是,魚仍然很肥,「我覺這個地方很有趣,特別是那個魚缸很精采,整個很有系統,將它放在深山處,頗為配合及合適。」等等畫畫,晨運客都說孫生出錢出力,搬玻璃上山再裝嵌。碰到孫先生細問,現實比傳說更瘋癲,原來他儍得找來三數個大漢義工自費搬魚缸,最費時的便是設計排水系統,他說:「水質好,根本不用氣泵、電力照明,魚自然養活生猛。」城市人養魚講究,把魚放諸山野間,其實最好。水清,這裏也是山客取山水的地方。
賞風景賞魚賞人情
晨運樂園消失的理由,源於有人投訴阻塞道路,現場所見,魚缸位於山坑旁,椅子也在馬路邊,何阻之有?但於法,確實不容,陳Queen說:「其實我當然知道在這個地方突然做一些設施出來,在法例上未必容許,但撇除法例的話,它沒有做破壞環境的事,而令到來訪的人開心,又可以一齊欣賞風景,又或欣賞魚缸,也有椅子可供休息,大家一起聊天交流,我覺得是一件很好的事。」一般晨運人士走半小時路便能到達山頂,山頂有休憩設施,看似無需要存在的晨運樂園,在夏日光站也冒汗的情況下,只要親身走數百級樓梯,便覺這裏是個寶,孫生說:「希望政府注意下行山人士需求,即是興建多些設施如涼亭、凳讓大家休息。政府常鼓勵人做運動,但老人家有時難似後生那麼健壯,企得耐都要唞下。」需求甚麼,走過這條路的人最清楚。
主教山土炮健身器材
山中儍人,不止孫生一個,還有一個姓蘇的。蘇志強在石硤尾晨運熱點主教山,不是個秘而不宣的傳說,他因是沙士康復者,常在傳媒曝光。主教山晨運樂園位於石硤尾配水庫,不能進入。但因頂部長滿草,自成一個小天地,多年來聚集人群上山晨運,前人種樹,搬水泥瓷磚做凳,若從高空看,只見一個圓形的草坪花園,五年前居於深水埗老街坊蘇志強經晨運客介紹來到這裏,驚為天人,為健康着想,他運用其機械工程的知識,做了一些健身設施,每天早上將組件放進背囊步行上山組裝,最終設計了十五件,包括拉繩、單槓、騎馬機、單車、扭腰機及轆身機等,將這個原來只是做伸展運動、跳舞、跑步的晨運地方,真正打造成晨運樂園,「每一樣器材做得很辛苦,但會做一對,一對對,大家邊做邊談天就很好,大家可以互相溝通,人才會進步。」只要親身踏足,很難相信有個晨運樂園,人人做運動自發而笑,蘇生笑說人健康,自然從心而笑,見識過這兒的正能量,不得不信。他跟街坊組成晨運之友,去年一次掛三號風球早上,他們一班儍人如期進行美食大會,居然有燒豬,完結後改掛八號風球,「我信得天庇佑。」
平民英雄造福大眾
全港共有一百七十個食水配水庫,只有部份闢作康樂設施,如樂富配水庫休憩花園,而北角、柴灣、石硤尾、觀塘、京士柏、何文田等皆有配水庫遊樂場,主教山不是官方遊樂場,一班晨運之友還在跟區議員協商如何保留它,「人健康,便能減輕政府資源。不如在配水庫這些重要設施,建一個大花槽種植物供人欣賞,美化環境,其餘地方便可供人休憩。」假如重新開始,蘇生大叫,「我做不到。」健身設施最受惠的是受長期傷痛折磨的中老年人,到主教山,需爬三百七十八級樓梯,當日揹千斤重,平民英雄的背後,是街坊的讚賞和正能量氣場,水務署和當區區議員若能幫得上忙,豈不是大眾之福。
行山手杖擔挑伴左右
記者:邵超
攝影:劉永發、潘志恆、許先煜
插畫:陳Queen@事吉茶記
編輯:謝慧珊
美術:吳子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