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主席,不要溫順地走入良夜(台灣專欄作家 楊泰興) - 楊泰興

施主席,不要溫順地走入良夜
(台灣專欄作家 楊泰興) - 楊泰興

上周,前民進黨主席、紅衫軍總指揮施明德宣佈參選2016台灣總統大選,媒體標題說「投下震撼彈」,其實不然,施明德多年來一直胸懷角逐大位之志,數月前,在忠孝東路一家餐館與施明德同桌酬宴,主席談笑自若,席間便宣佈參選一事,說時臉上表情自信依舊,充滿笑意的眼睛還是瞇成一條線,這位台灣充滿傳奇的孤鷹,終於等到他認同的上升熱氣旋,他要放手一搏,直衝九重天。
這道熱氣旋便是過往兩年一連串的公民運動與太陽花學運,乘着它,民進黨在去年九合一大選摧枯拉朽地擊潰國民黨,台北市也誕生了第一位素人市長,不少人在此看到了打破藍綠壟斷、第三勢力崛起的契機,數個新興政黨因而成立,施主席也參選了。而國民黨卻怯戰,無一天王願意披掛上陣。

難以定位的第三勢力

施主席一路走來的軌迹,到底要怎麼幫他定位呢?台灣綠營將他定位成統,對岸歸為台獨,把他聲援佔中當成「港獨跟台獨」合流,黎智英尊之為街頭運動家,向他取經。倒扁一役讓綠營的同志、晚輩面向他大多避而走之,老年結交好友卻不乏當年迫害他的軍警特背景人士,對此,他稱之大和解,而他自視為一個奉獻者,打算把這三個字銘刻在他的墓碑上面。
他肯定有戲劇人格,沒有比他更自戀的政治演員,他的好友名經濟學家熊秉元形容他:「他有點像是一位演員,戲路有限;他用幾十年的歲月,慢慢等待機會,希望等到適合自己的劇碼」,香港光華中心前主任作家平路評論他:「施主席擅長的是『動作』!比起枱面上其他候選人,施主席是舞台效果的首選。」在中研院的口述歷史當中,當年在泰源監獄跟他一起暴動的難友形容他,永遠都要當帶頭大哥,革命發動前,難友看到施明德換穿唯一的一條軍褲,「他之所以在那個節骨眼上換穿軍褲,是他自認是領導人。」難友這麼認為。
多年前甫出獄時,他演講中提到:「承受苦難容易,抗拒誘惑困難!」台下的我,聞之震撼,多年後,我問主席「出獄這些年,你抗拒了甚麼誘惑?」他想了想,驕傲地說:「紅衫軍圍城,他抗拒了攻佔總統府的誘惑。」是的,但綠營群眾不解的是,他為何這些年沒有抗拒了「醇酒美人」的誘惑?
政治上,綠營群眾期待的是,勤勉、刻苦、自律近乎自虐型的政治家,跟他同年的林義雄便是典範,儘管背景神似,均出身美麗島世代,儘管也與綠營漸行漸遠,但後者卻成為神一般的存在。簡單說,綠營政治人物謹奉「天道酬勤」四字,在施主席的字典裏面是不存在的,施主席對綠營後進紛紛攀上高位略有微詞,每每自稱自己是「鋤頭派」,而阿扁等晚輩們,均是收割民主運動成果的「鐮刀派」。其實,施主席怎肯拿鋤頭呢,用「劍客派」才比較符合他的美學呢!
浪漫富想像力的施主席,少年投身軍校,只為了推翻政權,被國民黨政權囚禁25年,因酷刑、絕食,曾被譽為「台灣的曼德拉」,當他出獄卻不耐民主運作的常規與瑣碎,夜夜飲啜應酬,加倍地補過他被剝奪的青春,這此間,雖出任民進黨主席、不分區立委,但群眾卻與他漸行漸遠,但傳奇地,因緣際會地領導了他的對立面群眾組成紅衫軍倒扁,成就另一次輝煌。
公民運動的熱氣旋,的確不只颳動這隻孤鷹的翎毛,更颳起了他的雄心,但時間洪流滔滔,卻也把這些昔時英雄沖刷殆盡,沒人認真對待施主席的政見諸如「大屋頂理論」、聯合政府、內閣制等等,但人們仍是饒富興味地看着他能為這場大選帶來怎樣的另類色彩。
平路說得好:「施主席的貢獻之一是,有助人們更理解老年。」安詳不見得是老年常態,「時而慍怒時而咆哮,每一役都是最後一役,但哪裏是自己的一席之地?身懷未曾消減的意志力,深陷掌聲不再的荒蕪感,又躁又鬱。」一如電影《星際啓示錄》引用的名詩句:「Do not go gentle into that good night」(不要溫順地走入良夜)。
謝謝你,施主席,台灣因你而精采。

楊泰興
台灣專欄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