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四九年之後,到一九六七年的暴亂,香港社會貧窮,與所謂「港英」殖民管治無關。
三十年代,香港沒有難民,基層市民,還有得住兩層到四層高的唐樓。你看看舊照片裏的文咸東街、荷李活道、水坑口,那些有騎樓的唐樓,高高的天花板,一梯兩伙,就是窮人住的,論空間,他們住得比現在的香港人好。
何時出現的木屋和板間房?睜大眼睛,看看史實,是一九四九年之後。國民黨戰敗,來了一大批難民,英國人乃念太平洋戰爭時期國民政府與英國同屬盟國,並肩作戰,孫立人在緬甸幫英軍打日本,港督葛量洪劃出調景嶺這個山頭,讓國民軍屬自搭木屋家園。
木屋區和陋居,記住,是在一九五○年之後大量出現的,包括原來的唐樓,間了幾個房。加上「大躍進」飢荒,香港人口由一九四七年的一百萬,三十年不到,暴增三倍多。
這些非技術的勞力人口,不是英國人變出來的。本來,「港英」可以將這些難民用船拖出公海,任他們自生自滅,正如一九七九年越南船民潮,中國不管,星馬泰也不要。但英國十九世紀以來有人道和自由的傳統,哲學家博克(Edmund Burke),與英國自由黨政府,都主張對窮人要博愛。出於偉大的人道精神,英國盡量收容,讓他們勤懇營生,剛好一九四九年由英租界上海也逃來一批工業家,英國人也給他們土地辦工廠,僱用勞工。英國為他們向歐洲爭配額,本地華資商業,很快就蓬勃。「壓迫剝削」,是華資老闆在剝削。人浮於事,勞工人口多於就業額,以經濟定律,工資自然低。華資工廠剝削華人,英資的洋行,都付高薪。華資的廣東信託銀行擠提,英資的滙豐還救你,哈哈,這叫做「帝國主義壓迫」?英國祖家戰後重建,窮得要命,香港的人要醫療教育,英國人獎賞騎士勳銜,讓鄧肇堅、周壽臣之類商賈,捐錢辦醫院、蓋學校,QM之外,還有保良局、仁濟醫院,將耶教的慈善事業帶來。這一點,中國的貪官和土富,今日也做不到。
一九六七年的暴動,製造的「港英」,成為一個虛無的仇恨對象;一九六七年的暴動,根本沒有真正的敵人,即使有,就是以華資實業為主的老闆。但是,連中國的國家主席劉少奇也說:中國「解放」後,還要資本家繼續剝削,「剝削是有功的」。因此,「港英時代」,哪來的「壓迫」?確實有幾個洋警司,橘越淮而枳,學會了貪污。但今日周永康徐才厚也貪上千億,你怎麼不進大陸去領導暴動?
一九六七,只是鬧劇般的中國現代史上,幾星紅色的波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