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籽】狂迷悼BB King 苦命人的藍調

【專題籽】狂迷悼BB King 苦命人的藍調

【專題籽:音樂入魂】
音樂巨擘有兩種,一是燃燒自己生命照耀舞台,另一種是一生奉獻舞台,剛去世的藍調之王B.B. King屬後者,以八十歲高齡還隔幾天外出表演,六十五年來從不中斷。縱然BB King沒有如殿堂級電結他手Jimi Hendrix般把短暫生命化為經典樂章,但他言簡意賅的樂句總是耐人尋味,Lucille結他弦線下自然流瀉的優美音符沁入心底。今天找來樂手、樂迷回顧BB King二三事,畫面斑駁,餘音嫋嫋。

經香港搖滾鼻祖Ramband結他手Peter Ng介紹,認識藍調音樂發燒友劉天均(Bernard),沉浸中西搖滾樂多年,經歷過最百花齊放搖滾年代的Bernard,獨愛藍調綿長餘蘊與憂鬱歌聲,藍調發展史和歌曲都能倒背如流,連Peter都說:「談blues,他是最佳人選。」
Bernard邊聽BB King歌曲,邊說人生苦多於樂才能感受到blues的神髓,由年過花甲的樂迷回顧BB King,更見藍調細膩。「BB King獨特的結他音色與歌聲平分秋色,他把藍調獨有的call and response(藍調樂手常以唱聲一唱,用結他一和)技巧發揮得淋漓盡致,既哀且怨,把從前只是藍調配角的結他變成為主角。」如泣如訴唱出黑人苦命,BB King生於美國最後一個宣佈廢除奴隸制的密西西比州,Bernard說:「BB King在Blues Revival後創作的歌曲如《The Thrill is Gone》的特色是趨向城市化,加入了strings或horn section,節奏明快,編曲比Country blues複雜,可以說是把blues jazz up了;主題也不再局限鄉愁或鄉下cotton picking的工作,令Blues更廣泛接受。」在六十年代初,BB King還未受白人樂迷接受或認識,直至British Invasion時期(六十年代中期英國流行音樂文化入侵美國),當地白人青年才開始重新學習藍調,其中美國結他手Mike Bloomfield和美國藍調歌手Paul Butterfield深受BB King結他技術影響,從而把BB King推向白人社會,「連英國的Eric Clapton都說自己是Freddie King(與BB King齊名的藍調結他手)和BB King的混血兒。」

BB King在5月14日離世,享年89歲。

藍調不只絕望

BB King是個公認非常勤力的結他手,一生奉獻給舞台和音樂,Bernard:「他每年表演至少二百場,每次表演都有架BB King大巴士接載樂手穿州過省,聞說他對每個樂手都好,每個樂手都跟隨了他十幾二十年。」blues雖然是黑人奴隸的怨曲,但Bernard強調blues從來都不只絕望,「如BB King的《There Must Be A Better World Somewhere》就唱出了點點人生希望,又如Albert King都寫過歌詞『Everybody wants to go to heaven, but nobody wants to die』,非常幽默。」藍調就像樂手們自傳,當中包含太多故事,對世界的哀鳴、對絕望的自嘲、對快樂的反思、對愛情的各種面向,這些歌曲足夠我們久經年月來品嚐,難怪Bernard不斷強調只有對喜怒哀樂敏感的人,才聽得出BB King歌曲的靈魂。
藍調是搖滾樂的根,很多初學結他者都先學習藍調打好基礎,更有不少樂手一彈便不能自拔,包括沉迷藍調多年的Ram和阿齊,在香港獨立音樂界盛行metal和punk年代,他們以少數姿態一直玩藍調至今,他們極愛BB King,「一知道他死了,我呆在辦公室眼濕濕,他就去了公園哭,不死都不知原來自己這麼中意一個樂手。」兩位大男孩彈藍調多年,BB King最影響他們的是less is more,意境深長,美國創作歌手Lenny Kravitz在BB King逝世後留言:「BB,誰人彈千個音符都比不上你彈一個。」這就是他最鶴立雞群的絕技,也是彈blues精煉之處,不過BB King很謙虛,曾說自己技術不好,不會彈和弦只會彈單音,事實是他常被稱讚:「很gentlemen。」

劉天均,退休律師,劉天蘭兄長,第一代香港band仔,熱愛結他和搖滾怨曲,深信快樂的人與怨曲無緣,曾著作多本散文集,以風流才子見稱。

劉天均推介CD── 1998年《Blues on the Bayou》。

Ram在玩具街買的袖珍Lucille,多年來珍而重之。

跟結他做愛

自從四十年代Gibson、Fender開始發展電結他,結他漸漸成為舞台主角,Ram和阿齊認為BB King的電吉他推弦和震音技法影響後世千萬搖滾樂手,「最厲害之處是一兩個音已經表達到深厚感情,每段句子都好突出,音色憂鬱得來又好sweet,好有張力。」二人回憶最初學結他,一聽BB King已深深愛上,那種澎湃演繹技巧和舞台感染力,很難在別的結他手身上找到,自己更望塵莫及。看過BB King演唱的人無不被他誇張的表情吸引和震懾,甚至疑惑:「用不用這麼誇張?」更會奇怪他不用思量,就能準確無誤地按出一個優美的音符。台灣著名音樂評論人馬世芳曾評論BB King跟他的結他Lucille,「我一直不覺得BB King是在彈結他,我認為每當他手握Lucille時,他像是在跟Lucille做愛。」可想而知,他與Lucille互相以音符感染,一唱一和超越言語,是比現實更令人羨慕的一對伴侶,能達到此境界的結他手,多半已在天堂。

人稱「藍調人」的阿齊(左)與Ram,藍調樂隊Then You Suffer成員,兩人熱愛BB King,玩了藍調十年。

阿齊推介CD──1971年《B.B. King Live in Cook County Jail》(左)、1965年《B.B. King Live at the Regal》。

1993年《B.B. King Live at B.B. King's Blues Club》BB(左)、2011年《B.B. King Live at the Royal Albert Hall 2011》。Ram認為不只聽唱片,看live更能感受BB King彈blues的功力。

結他Lucille 源自爭女之災

為慶祝BB King的八十歲生日,Gibson結他廠在二○○五年推出全球限量八十支的Gibson ES-355 Lucille 80周年紀念結他,身為BB King忠實粉絲、因喜歡藍調而把樂器店改名為Hong Kong Blues Rock Guitar Shop的創辦人Leo,便擁有全球第六十二支限量版Lucille,「好中意BB King,希望可以擁有特別型號結他,當年在日本東京找了好多間樂器舖才找到;BB King二○○五年打後的日子都是用這支結他。」BB King為自己的結他取名Lucille,源於他曾因一九四九年一次表演遇到大火,冒生命危險從火場搶救「搵食工具」,事後才發現這場火災源於兩男爭一名為Lucille的女子而大打出手,BB King為紀念這個經歷,把他的結他取名Lucille。

Hong Kong Blues Rock Guitar Shop創辦人Leo

從日本買回來的二手Gibson ES-355 Lucille 80周年紀念結他,三年前買入價約五萬港元。

BB King自己的Lucille 80周年紀念結他曾在二○○九年被偷去,幸好後來失而復得。

真皮結他盒,盒上有BB King名字的繡花。

結他附BB King親筆簽名的證書。

記者:胡靜雯
攝影:陳永威、伍慶泉
編輯:陳漢榮
美術:孔文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