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人的故事 - 邁克

別人的故事 - 邁克

Patricia Highsmith小說《鹽的代價》由五十年代專家托迪希恩斯搬上銀幕,照計可以非常放心,他向德格拉斯薛克致敬的《天上人間》,簡直比老前輩現兜兜的二十世紀中更二十世紀中,落重藥的美術指導幾可亂真,如果《苦雨戀春風》的鬼魂回來尋找自己,一定懷疑當年根本沒有死。然而正是這樣令我提心吊膽:原著一九五二年出版,大家熟悉的那個彩色斑斕的世界其實尚未成型,應該比較接近經過二戰洗禮的Edward Hopper,濃艷的顏色有點若即若離,隨時準備走警報的關係,眉梢眼角難免沾染愴惶。太過精雕細琢的古裝片往往捕捉不到生活氣息,就像鎖在博物館展覽櫃的香水樽,萬無一失的燈光照射下玻璃隱隱透着水晶的陰寒,你不會聞得出昔日顛倒眾生的是梔子花還是紫羅蘭──恐怕是因為侯孝賢得獎,發酵了《海上花》遺留的焦慮。
憑處女作《火車上的陌生人》一砲而紅的亥絲蜜芙,第二本小說化了個貌似OL的筆名發表,戴上Claire Morgan的面具她肯定覺得買了雙料保險,既避開遭讀者對號入座歸類同性戀者的危機,也不愁剛剛建立的粉絲團和前作東比西比。男男性行為犯法的時代,受歧視的女女雖然沒有法律箍罩,毋庸被琅璫入獄恐懼困擾,驕傲的意識卻完全欠奉,抱着寧可被人知莫可被人見的態度,鑑於客觀條件的限制,今時今日的同志再進步也沒有理由翻出來鞭屍。啼笑皆非的是若干年後以本名再版,特別加了一篇序,說明磨豆腐乃別人的故事──縱使是真的,此地無銀三百両的嫌疑也太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