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永遠也不知道共產黨下一刻會說出甚麼話來。上周,全國人大法工委副主任張榮順在深圳舉行的政改座談會上明確指出:「反對派的人不能成為行政長官候選人,不僅合理,而且是歷史的正義,現實的公正。」這很好地解釋了,為甚麼當年國民黨要圍剿共產黨的原因──因為共產黨當年就是反對派。那是否意味着按照「歷史的正義」,反對派唯暴力抗爭一途,像1949年之前的共產黨一樣?
1945年4月,共產黨在延安召開第七次全國代表大會。這是中共歷史上非常重要的一次會議,因為長期處於非常狀態的共產黨,距離上次在莫斯科召開的中共六大,已經相隔整整17年。17年間,中共多次瀕危。而中共在七大的一項重要任務,就是進行中央委員會的「民主選舉」。和今天的香港普選一樣,當時最大的一個爭議,就是反對派能不能作為候選人?毛澤東親自給出的選舉方針很明確:「選他們,比不選他們,對革命更有好處。」
毛澤東怕一些同志的思想不夠進步,所以又進一步親自闡述道理:「要救人不治病不行,要治病不救人也不行。我們對陳獨秀就是一個教訓,是留在黨內好,還是把他趕出去好,我看還是留在黨內好,至於犯過錯誤,那也不是一兩個人,大家都犯過錯誤,我也犯過錯誤,錯誤人人皆有,各有大小不同。但對犯錯誤的同志,要有好的態度,家庭就很少有開除家籍的事情的,所以我的意見還是選他們的好,選他們比不選他們對黨有利……」其實,毛澤東在這裏所謂的「他們」是明確有所指的,那就是曾經領導中共的王明和博古二人。
終於,6月9日「民主選舉」開始了。當天投票結束後,便開始計票。而這個時候,毛澤東突然出現在計票現場視察工作。史載,毛澤東就靜靜坐在現場,看着所有人計票。計票尚未完畢,毛澤東就迫不及待問了博古與王明的得票情況。計票員回答:「張聞天得票還可以,而秦邦憲(即博古)和王明得票少,能不能選上還很難說。」毛澤東聽罷,沉思片刻,然後說:「最好能選上。」又停頓了一下,補充道:「七大是一次團結的大會,犯了錯誤的人也有代表性,起碼代表和他一起犯過錯誤的人。我們不要把犯過錯誤的人推出去,而要團結他們。犯了錯誤,改了就好。」說完這番話,你猜怎麼着?王明和博古的得票數,非常「巧合」而「正確」地在所有當選中央委員者中,位居最後兩名。毛澤東鬆了口氣,十分高興地對計票員說:「這就好了,七大真正成了一個團結的大會!」
中共需要「反對派」
這就是1949年之前,共產黨對選舉中的反對派的態度──作為反對黨,「包容」反對派。七大召開之前一年,毛澤東曾信誓旦旦地指摘國民黨政府:「一個不是人民選舉出來的政府,有甚麼臉面代表這個國家?愛這樣的國家,就是對祖國的背叛。」可是,等中共自己取得政權後,邏輯就變了。
按照中共的邏輯,你是反對派沒問題,黨需要「反對派」,但「反對派」必須是自己人。這些自己人的「反對派」,不僅有價值,黨還會包養起來,作為陳列品給世人看。而至於你是不是黨的自己人,要黨說了才算。
張榮順說:「反對派企圖通過普選奪取香港特區的管治權,進而把香港變成獨立政治實體或者推翻中央政權。」他忘記了,在中港的地緣政治實際環境中,香港根本沒有可能成為獨立政治實體。即便反對派當選特首,唯一的可能是,為了爭取連任,他不得不向祖國爭取更多的優惠政策,以獲得市民支持。而如此一來,反對派就要跟北京展開合作。於是,反對派不再是反對派,化敵為友,方為上策。這是正常人用簡單的邏輯推論,即可得出的結論。但是,為甚麼共產黨不願意這樣做呢?因為現在的共產黨已然完全沒有自信,各層級官僚都害怕惹禍上身。所以,寧可將香港選舉一刀切,杜絕所有潛在的危險──當政治失去了彈性,便是爆發硬碰硬劇烈衝突的原因。
中共七大過去整整70年,香港人還沒有明白共產黨的選舉套路嗎?
許驥
自由撰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