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財經記者大戰寫稿電腦的事,悲觀者認為是電腦多快好省,就連記者這一行也快要被機器取代。不,機器不但不會取代人類,而且聰明人懂得利用工具提高效率,將精力專注在機器未能取代的地方。
換言之,說到最後仍然是人類之間的競賽。從歷史角度去理解,人類文明發展也就是一連串新技術征服舊技術的過程;以廣義的眼光去看,所謂的技術不單是科學應用,凡舉管理和社會制度,都是技術。
從前,高等教育學府是開發知識的地方。今天不少大學,實在上已經淪落為職業培訓所,重點變成教授現成的技術。不,要是大學能夠充當職業培訓的功能,社會沒有進境,至少也不會退步。可是在文憑量化寬鬆的社會,大學生的身份亦隨着含金量不斷下降而貶值。
所謂的含金量,是學校的名氣嗎?就是由於社會普遍鑑賞力低落,才會出現名牌效應。說穿了,教育的金本位其實離不開三種最簡單的生活能力:
一,解難。教育的最基本目標,本來就是教學生去理解限制,並及找出相應的工具去解決問題。填鴨式教育訓練出來的標準答案迷信,將人類正常的解難能力都徹底摧毀。
二,溝通。偏偏學校只會教語文,不會培養溝通能力。填鴨式教育的精英,大多數活在自己的世界,他們雖然腦袋下載了大量標準答案,一旦要他們轉換角色變提問者,就立刻「死機」。若非預先準備好,很難永遠找不到話題,就連討論問題也有一定格式。
三,提問。「點解嘅?」這個問題無論以任何語氣提出,本來都應該被尊重,可惜在香港大多數時候,多數人其實是想問「點樣做㗎?」不會問Why,只想知道How,是香港教育的原罪。真正會問Why,才可以駕馭各種技術。至少,今天的人工智能,仍然不會問Why。
上帝開發的那套OS,叫意識,讓我們懂得去問Why,所以我們是萬物之靈,可以駕馭工具。這應該就是教育的金本位。不懂得去問為甚麼,讀再多的書也是白讀。
利世民
http://www.facebook.com/leesimon.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