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置居大混亂 房策盡失方寸(自由撰稿人 周信) - 周信

綠置居大混亂 房策盡失方寸
(自由撰稿人 周信) - 周信

運房局年前硬推「白居易」失敗告終,如今又推出綠置居,未面世已惹來不少非議,恐怕最終也會是草草收場。
綠置居的如意算盤是可以一箭三鵰:把新建公屋只賣給綠表申請人,一可滿足市民置業需要,二可收回公屋租戶單位再作分配,三可為房委會取得可觀賣樓收入。政府興建公屋出租,成本越來越貴,但租金收入少至不足以應付管理維修支出,因此把公屋改租為賣(不論是用綠置居、傳統居屋或任何名堂),最大的得益者其實是政府自己,因為除了免卻公屋日後的維修保養負擔(由政府全包),有即時巨額收入(扣除建屋成本還有盈餘),日後這些業主按市價賣樓所得,還要與房委會按原來折扣「對分」,換言之政府賣樓根本萬無一失,只會一賺再賺。
由於樓價瘋狂飆升,市民買樓投資投機需求大增,政府控制無力,只能向舊居屋打主意,搞了個「白居易」,反令舊居屋樓價即升;如今再向新公屋打主意,來來去去只有這兩招,但收效不單完全沒有把握,更有大錯可能!運房局官員面對遠水不能救近火的困難(因收地建屋非十年八年不能成事),根本無計可施,只能走得一步便一步,過得一天得一天,這種心態在綠置居可以清楚看到。政府閉門造車,把新公屋變為綠置居,絕對不需諮詢持份者,因為計劃份屬試驗性質,隨時可以叫停,即時的反對聲音也不會大(睇淡或批評聲音倒有不少),但倘若計劃又再失敗,對特首的公信力及運房局施政能力的打擊卻難以估計。

政策模糊 製造漏洞

究竟有多少綠表持有人會願意放棄公屋權利去購買綠置居?運房局從來沒作評估,也沒有時間統計,更沒有信心去把問題公開,讓公眾加入討論,為自己製造更多麻煩。
其實只要仔細把綠表人士的背景深入分析,便知道綠置居成功的機會有多大。一般人以為綠表只是現有的公屋租戶(所以買了居屋便可交還所住的公屋單位),但其實綠表還包括通過了資產及入息審查、快將獲配單位的輪候人士。亦正因為這些公屋租戶及準租戶有如此多的特權,因此人人都千方百計取得公屋輪候以至入租權,然後逐步「開枝散葉」,最終達到每個公屋家庭都「老人有屋住」「年輕人做業主」的理想目標。
有興趣盡快購買居屋的公屋居民,只會是那些有自知之明、非走不可的不符合資格租戶,但這些人數目有限,因為絕大部份公屋家庭都可以把年輕人搬走,只遺下老人家留守。除非某一期發售的居屋單位特別「合心水」,抽籤揀樓的次序又排得特別前,可以揀到最理想單位,否則要事先估計會有多少公屋居民放棄單位換取居屋,誰也沒有把握。
至於那些輪候冊的準租戶,除非虛報資料,否則根本沒有供樓的能力,政府期望他們能幫手把綠置居單位「一掃清」,恐怕只會是一廂情願。況且入住公屋單位之後,可以透過分戶先行「開枝散葉」,取得更多公屋單位,然後再把公屋居住權逐一「套現」變為居屋購買權,享受一次又一次的「租屋」及「置屋」福利。
運房局官員的藥石亂投,把上述公屋居屋的界線弄得越來越模糊混亂,讓市民看到更多可乘之機及可挑之選,若非有即時被「被遷」的危機,即使成為公屋超級富戶,也一定只會越來越擇肥而噬,再不會「見車上車」「有樓買樓」,這是政府施政捉錯用神的代價,後果只能由全港市民一同承擔。
綠置居倘若不成功(一次成功也不等於成功,要視乎地點及售價是否吸引),政府的唯一出路是將之變為「白置居」,讓白表申請人把貨尾掃清,但這既有違綠置居的原意,更會走回居屋綠白表的舊路,讓市民再一次看到政策的原地踏步及官員的得過且過。
公屋變成了特首爭取民望的工具,因此越來越巧立名目五花八門,因為市民的胃口越變越大,需要也越來越難評估測度。過去公屋能藏富於民,今後公屋只會變成老人村或貧民窟,因為有能力的居民中途一定轉車跳上政府的另一資助房屋行列。這些趨勢今天誰也可以看到,亦誰也不會輕易放棄,這到底是否政府的政策目標及施政方向?問責官員在執行時又有多少誠意及能力使之成功?由「白居易」到綠置居一路走來,提出質疑的聲音不少,但決策者仍然置若罔聞,梁振英既是房屋專家,也走不出死胡同,香港的房屋問題爛至甚麼地步,還有誰能說得清楚?

周信
自由撰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