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甚麼時候開始,我的facebook變了「何夫人信箱」crossover「牛頭角街坊福利會」,大家有甚麼疑難雜症、求婚求職、尋貓尋狗尋人,都會往我的信箱裏排診解答。
前幾天又收到一條,發信人只附上YouTube連結一條。點進去,某大型連鎖咖啡店內,主角兩位,一個外國人店長,一名中國籍女子,在爭執。前因後續不明,只看到那店員激動地拒絕女子甚麼,女子又激動地正在要求店長甚麼,片有點長,沒看完,只見兩女來回手舞足蹈爭辯,最後報警了事。
這類申冤訊息每天也收不少,這個實在讓我有點莫名。寄訊息來的人甚麼也沒註明,也許是純粹熱心,想跟我分享世上某角落出現了這個狀況,或是希望我伸張正義幫忙分享出去。但問題是,發信人看來並不是片中苦主,影片甚至不是發生在香港,沒前文後理,誰是誰非難判斷啊,到底可以就此說些甚麼?
當然,這不過小事一樁,卻反映了網上越見出事的風氣。
真偽漸漸變得次要
現在的資訊講求快速,轉得不夠快,你就等於落後鳥。進入這個人人都是記者,到處都是平台的年代,新聞單位在搶消息的同時,一般大眾好像也加入了這個「第一手資料即時share」的競爭中。看到甚麼有趣的、可笑的、可惡的、不問緣由,先笑先罵先share再說。朋友間在吹捧咒罵的,不第一時間加入,便不夠合群。也是,群眾又不是記者公眾人物,說錯了,判斷錯誤,頂多說句「sorry囉,又不是有心」。又,就算我不說,你又奈我如何?
但,有種東西,叫做責任感。
從前的新聞,一般都是隔天早上見報,就算是甚麼突發新聞,於播出前,基於傳媒專業操守,必須先查清消息來源,確認了再由記者寫或報出。無論發出訊息或接收訊息的人,也有充份時間先去理解狀態才作出反應。然而,自從有了各種社群平台,這個查清消息真偽的步驟,漸漸變得次要。
表象越來越不可靠
最近網上就屢次出現這樣的「衝動share」。那位在地鐵車廂只穿上內衣的古怪女士,被瘋傳了半天,才發現背後是情緒病患者的悲劇。引起巨大爭議的內地兒童個案,先不說牽涉政客在內、實在難分辨的誰是誰非,就只看後續發展的部份,移師到學校前。第一眼看到那位在校前哭泣的小女孩畫面,一般反應理所當然是「太過份了吧」,但若真的耐心找回原片細看,又會發現女孩的神情做手實在浮誇得有點那個,背後因由看似並非那麼單純。
這是個資訊overload的時候,甚麼都來得快去得快,表象越來越不可靠。片面之詞充斥市面,一般人根本無法在第一時間判斷是與非,在這種所有對與錯都即時掌控在手中的時代,對於一個地方整體資訊的走向,群眾的質素更顯重要。作為網絡使用者,你必須更有智慧去分辨真偽,必須更能按着性子,別為錯誤的事情,發出錯誤的情緒。雖說網路上的互動不是實體的,但隨着真實與虛擬之間那條界線變得越來越模糊,這種不負責任的心態早已不能拿來自我辯護。
或許你會認為不過打了幾個字,寫了幾句話,就這麼玻璃心承受不了嗎?但請記住,在你為了發洩情緒咒罵或嘲笑的那些資訊背後,都是活生生一個一個的人。若你自認是有品質的,現實生活不會對人做對人講的,拜託別留在網路上才進行;躲在電腦後才夠膽大聲吼大聲笑,不過是懦夫的行為。
群眾隨時隨地反彈
香港於這幾個月,明顯陷入一個越見怪異的氛圍。大概是從去年發生的種種,群眾多個月來無法發洩的怨憤,政府的各種荒謬,大眾訴求不斷被漠視,導致群眾們普遍都進入一種精神很緊繃的狀態;像個橡皮筋丫叉,拉緊了,隨時隨地一碰便反彈。所有心中有計謀的,必會利用大眾這種過敏去達到自己需要的效果。各種錯誤訊息每分每秒有心或無意地從四方八面丟出來,有意製造混亂易如反掌,稍一不慎,你便中招。
既然是與非越來越難分辨,在這個刀劍橫飛的時候,若是聰明的,倒不如退一步,靜觀其變。別被這個帶着各種莫名衝動的漩渦,一併把自己的同理心也捲走了。
詩與胡說
撰文:何韻詩
野生菇一粒,活在娛樂圈邊境的自由人。
從音樂起步,卻意外地透過創作與生活,看到生命的可能性。
「希望」與「公義」就是自己的信仰。
fb連接 http://www.facebook.com/hocchocc
本欄逢周二刊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