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字當頭:財經記者大戰機械人 - 利世民

利字當頭:財經記者大戰機械人 - 利世民

上星期,在網上見到一宗「財經記者大戰機械人」的新聞(http://n.pr/1HEskjx)。人工智能公司Automated Insights開發了一套名為WordSmith的程式,能夠自動將搜集得來的原資料寫成新聞或報告。為了證明電腦寫新聞的能力不下於人腦,Automated Insights找來了NPR的白宮資深記者Scott Horsley來一場比賽;WordSmith和電腦同時就一間公司的業績報告,寫一段簡短的新聞。
講速度,人一定不及電腦。由WordSmith寫的新聞,主要內容是數據。有人認為,反正新聞不應有個人情感和分析,只有客觀事實的陳述,所以WordSmith是完勝。不過,Scott Horsley能夠在七分鐘內,寫出一段有角度有修飾的財經新聞;至於新聞報道當中應該有多少修飾,雖然有值得商榷之處,但無可置疑是,人的筆觸不只是修詞用字,還有一種對讀者主觀感覺的掌握。沒有人知道,究竟何年何月,電腦最終連這些功能也一併取代。
香港人愛講贏在起跑線;講快,人快得過車嗎?賽跑的本質是甚麼?就是所有參賽者都做同樣的事,做得最快的一個,就是勝利者。這種觀點很切合香港的風俗;除了凡事都要快,就是「每天都做別人一直在做的事」。記得之前在這裏也有寫過,香港人是很奇怪的參賽者:求勝心不強,只是怕輸,怕包尾,也不知道怎樣去勝出比賽,但知道只要做別人都在做的事,自己就不會輸,至少就算輸也有別人「陪跑」。對不起,人生根本不是一場賽跑,請不要再說甚麼輸贏在起跑線。
無論是父母、制訂課程的官僚以及一眾教育工作者,可能因生活太忙,沒有空間去思考,究竟不停操練學童所為何事?校園每天操練的技能,多數在可見將來都可能被機器替代。不要誤會,我不是說操練沒有意思;機械取代了勞力工作,但不代表體育教育沒有意義。實情是,正因為出現了機器,人的能力和心靈才可以用在更高層次的追求。教育的意義,應該是讓孩子成為一個獨立的個體,而不是有血有肉的機械人。究竟我們應該怎樣去看待教育,明天續談。

利世民
http://www.facebook.com/leesimon.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