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生考試焦慮症 肚痛影響表現不敢如廁 怕被當作弊

男生考試焦慮症 肚痛影響表現
不敢如廁 怕被當作弊

【本報訊】6月考試季節將至,莘莘學子壓力大增。有精神科醫生指,每年5至6月為考試焦慮求診高峯期,學生受分數標籤個人價值,加上面對考試未知之數影響,出現焦慮反應,有中三男生在考試時因焦慮致急大小便,影響考試表現。心理學家表明考試壓力不能避免,但稍為調整心態,壓力自然變成動力。
記者:嚴敏慧

大埔那打素醫院兒童及青少年科副顧問醫生李明沖指,約一成兒童患焦慮症,考試是其中一個引發因素,與學生讀書成績無關,臨床上最細6歲學童已有考試焦慮;常見特徵包括呼吸急促、心跳手震、腸胃不適、手腳冒汗等,又會經常擔憂不懂回答題目,變得緊張煩躁,難集中精神,腦海一片空白,甚至逃避考試、不願上學。

考口試怕被取笑

若考試焦慮未有妥善處理,隨時影響考試表現。有中三男學生本身成績中上,升中三後以升大學為目標,減去所有課外活動,社交圈子縮窄,反出現社交焦慮問題,經常擔心他人目光。面對考試他焦慮加劇,最擔心口試,怕被笑聲音似女生,怕滿面暗瘡惹人注意,只專注他人想法,令其思想一片空白,口試時表現更差,只會面紅、經常低頭、說話太細聲。李明沖指該名男生尤其在人多的禮堂考試時,腸胃反應嚴重,急大便小便,但又擔心別人目光,若舉手去廁所,會被認為「出貓」,結果兩小時考試時間,僅考慮是否舉手去廁所便用了半小時。

影響生活應求醫

本港學生亦要應付不同課外學習,李指「𠵱家人人兩文兩武,如果半年一個小比賽或者評核,可能每個月已經有一樣考核,個別挑戰壓力未必大,但三個星期一次就唔同」。他呼籲家長要考慮子女可承受壓力程度,調整心態與期望;若子女焦慮反應影響生活,應向醫生求助。
臨床心理學家劉澤俊指考試焦慮、緊張、有壓力為正常反應,適當壓力更能提升專注力。他教路學生應調整心態接納壓力,切忌將想像誇大及災難化,勿在腦海中想「如果」問題,「如果睇唔明題目,個腦會一片空白,咁諗只會諗到唔好結果」;反而多問如何,「如何溫多啲,如何分配時間」。家長不應對子女說「唔好咁緊張」,應說「緊張好正常」;多鼓勵子女勿過份看待結果,過程其實更為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