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專題】
長和系世紀重組,和記黃埔(013)於明日(26日)收市後停牌,6月3日正式除牌,長和(001)分拆長地(1113)於同日上市,和黃(前身和記洋行)結束百年歷史任務。和黃易幟、版圖國際化、電訊業務成與敗,乃至遷冊,正是華商橫跨兩世紀時勢造英雄的縮影。
記者:黃翹恩
和記早年被認為只屬三四流洋行,難與怡和及置地比拼。然而60年代入主的祁德尊致力擴充規模,收購逾360間公司,包括黃埔船塢、屈臣氏及泰和洋行等,足迹遍及東南亞及澳洲等地,10年間規模攀升至僅次於怡和。
李嘉誠1979年買入
迅速冒起是擴充過度的代名詞,和記難抵73年股災及外滙投資失利,被迫75年接受「白武士」滙豐銀行注資1.5億元購入9,000萬股,並授命「公司醫生」韋理任主席,整頓架構,更與黃埔船塢合併成今日的「和記黃埔」。滙豐於79年將該批股份以「筍價」6.39億元轉讓給一年前擊敗置地,在中區地鐵上蓋物業一戰成名的李嘉誠。他81年正式以持股逾40%的大股東身份任和黃主席,成為首位英資洋行華人大班。
李嘉誠繼承祁德尊奠下的國際化基礎,代表作是電訊業務。89年歐洲有「蘇東波」(蘇聯東歐第三波民主化),中港亦風雲色變,同年和黃登陸英國,成立電訊公司Rabbit,93年觸礁結業。翌年捲土重來,成立個人流動電話公司Orange,96年上市,後於99年出售,李嘉誠形容是他「最引以為傲」的交易。
「賣橙」為和黃帶來一次性1,180億元溢利,不派特別股息,全數投入全球3G業務,卻埋下由高峯走向10年低潮的伏筆。
和黃由2000年起投資各國3G牌照及訊號站,10年共錄經營虧損逾千億元,英國更是虧損重災區,盈利左手交右手,幾乎剛好原封奉還賣橙溢利,甚至要靠其他香港業務填數,投資決定備受質疑。2010年終於扭虧,董事總經理霍建寧難掩興奮,表示「𠵱家我哋嘅時代到喇」。
電訊業務上軌道,2010年代和黃「玩具」轉為英國基建,旗下長建(1038)馬不停蹄收購英國電網、水務、配氣、鐵路等基建項目。其實由87年收購加拿大赫斯基石油開始,撤資疑惑一直未停。李嘉誠對撤資、遷冊等指控反應激烈,曾豪言「長和系撤資是一個大笑話」、「有生之年,長實、和黃絕對不會遷冊」。
長地介紹形式上市
回歸18年,長和系今年初突然宣佈重組及遷冊至開曼群島,雖然仍在香港掛牌,市場一致解讀為減低大中華區投資避險。雖然和黃曾於83年怡和遷冊時,分紅20億元穩定人心,但近年在內地已不如早年吃得開,更有傳被當局限制碼頭發展。八、九十年代和黃以華商及洋行雙重身份,技巧地周旋於中英之間,時至今日,去年和黃非香港中國業務貢獻65% EBIT,其中英國獨佔28%、加拿大佔9%,撫今追昔,市場難免多作聯想。
和黃在香港歷史擔任的特殊角色,至明日收市後停牌,功成身退。復牌後長和系以長江和記實業將長實地產重新以介紹形式上市,當年英資洋行的源起,或只剩下公司名字中「Hutchison」一字聊作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