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英年先生曾做兩件好事令一眾醫生獲益良多,其一是豁免葡萄酒稅,不少醫生大買特買之餘更大飲特飲。其二便是讓港人自由創作選擇私家車車牌號碼,所得利潤全作慈善,很多醫生以此為創作平台,在醫院停車場內不乏各式各樣跟醫療有關的創意車牌。
簡單如MD 88,MD當然是Medical Doctor(即醫生),而88則可以是1988班畢業生,也可以是較俗套「發發」之意。也有開宗名義叫Urology(即泌尿科)或Skin Doc(皮膚科醫生),較隱喻的可叫Neuron(腦神經細胞)或GI Joe(GI代表Gastroenterology,即腸胃科)。
新近見到另一創意車牌叫2 Cure,Two取音To,即是「去治癒」之意,醫生有心治病並能治癒,這當然是有志之舉很值得敬佩,把訊息放在車牌上,這份信心果然不少。
姑且想想治癒(Cure)為何物。每位病者均盼望治癒,不論小病如傷風感冒還是大病如冠狀心血管栓塞,病者總希望結果從病情好轉及至不再復發,這便為治癒。想法很合理但可以辦得到嗎?能治癒跟不能治癒的病分別何在?再以感冒(Influenza Infection)為例,眾人心中這是可治癒的病,其實大部份時間是不治而癒,另外更有小部份病人治了也不癒而最終命喪肺炎,單是今年已有數百港人死於感冒引起的併發症,故此可治癒的病並非時常可以治癒。
相對之下,後期肺癌被視為不能治癒,每年約三千多港人死於肺癌,大部份四期肺癌患者一兩年之內離世,但自標靶藥物現世後,也有部份病人五年十年後仍正常生存,甚至在掃描上也見不到癌症蹤影,到底是否治癒只是定義問題,故此不能治癒的病也有可能被治癒。
細看之下,能治癒的感冒跟不能治癒的肺癌分別只在於治癒率,前者高可能超過百分之九十而後者低可能低於百分之十,隨之而來便是分界線定義問題,若低於百分之十被定為不能治癒,那麼百分之二十或三十或四十又如何,問誰能夠把這分界線定下來,最終一句,惟病人自己才可以定To cure or not to cure。
治癒率只是統計數字,對此數字的心理反應才是治癒概念的真諦,若負面面對更高數字也可被視為不治之症,若正面勇敢數字只會是用作參考,務實地活下去才是真正的2 Cure。
莫樹錦
中文大學臨床腫瘤學系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