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金融海嘯後,滙控(005)屢犯官非遭處以天價罰款,獅子行難得公佈好消息。外電報道,纏繞逾12年的美國滙豐融資誤導投資者一案,聯邦上訴法院宣佈發還重審,一旦出現有利判決,最樂觀情況有機會慳近200億元賠償金額。
記者:周家誠
滙控前主席龐約翰(John Bond)於2002年以重金併購北美最大消費金融公司Household International,並改稱滙豐融資(HSBC Finance),官司影響集團多年,金融海嘯更使滙控錄得重大減值損失。
美國投資者於併購同年掀起集體訴訟,指出當時三位Household International高層包括行政總裁、財務總監及消費金融主管涉嫌提供虛假及誤導陳述,使公司股價上升。
兩年前被判罰190億
原告指,滙融前身於2001年至2002年間,肆意放貸以搶佔市場份額,又刻意隱瞞質素差劣的貸款組合及財務數據,最終使投資者蒙受損失,於2013年被判罰24.6億美元(約190.7億港元),當中包括14.8億美元賠償及9.86億美元延遲利息。
惟滙控隨即上訴,該行2013年中期報告中曾提及,若果是次上訴失敗,罰款有機會進一步遞增至35億美元,並已作出相當的撥備。
不過,昨日聯邦上訴法庭認為案件應發還重審,滙控近10億美元之「豪賭」成功。法官指,原告人未能證明股價下跌不存在其他因素(即滙融管理層行為未必屬唯一股價下跌因素)。法官亦質疑部份虛假陳述之責任,由三位滙融前行政人員承擔責任是否合適。
滙控發言人指出,該案件實屬滙控收購Household International前所發生的事情,認為2013年判決有缺陷並有必要發還重審,最終上訴成功。滙控上周五升1.2%收報75.15元。
滙控前主席龐約翰2002年「東征西討」,促成千億元的北美最大消費融資巨企收購,多年來使集團官司纏身,亦令獅子行於次按風暴期間,貸款減值撥備逐年遞增,2008年時高達154億美元。
最終滙控毅然停辦新按揭及消費貸款業務,歷來最大宗交易金額吞併最終弄至焦頭爛額,龐約翰實屬責無旁貸。
瑞士私銀案未完結
不過滙控官非未完,今年二月重新燃起之滙豐瑞士私銀助客逃稅醜聞,多個政府入稟控告,或成拖滙控尾巴的另一「重型官司」。惟近年如洗黑錢案及外滙操控案均塵埃落定,有分析指,若果罰款壞消息盡出,對滙控股價有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