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行醫10多年,葉逸軒仍記得加入腎科後不久,曾遇到一名末期腎衰竭男病人,因親眼目睹太太自殺而變得自暴自棄,令病情逐漸惡化。該病人10多歲的女兒反過來不斷鼓勵父親,甚至監督父親定時服藥及洗肚,他的病情才慢慢好轉。事件令葉逸軒對做醫生有很深體會,明白治療末期腎衰竭等長期病患者,除問症開藥外,也要了解病人家庭狀況及生活環境。
葉逸軒說,醫科除了是科學外,也是一門很人性化的科目,甚至是一門藝術。記者看到他教導醫科生臨床診症時,提醒醫科生除問病人病徵外,還要了解他們的生活習慣等細節,如在家洗肚的病人是否住劏房,樓宇有沒有升降機,了解他們運送及儲存洗肚水有否困難,甚至有沒有養寵物,因擔心寵物會抓破洗肚水袋而滲入細菌,容易造成感染。
學習身先士卒態度
葉逸軒說,2003年開始在瑪麗醫院實習時,沙士疫潮接近尾聲,但作為初出茅廬的醫生,心情仍戰戰兢兢。醫院主要安排較資深的醫生治療沙士病人,故他接觸沙士病人機會不多,但從老師及同僚身上他學習到身先士卒的態度,對日後行醫有深遠影響。
■記者陳沛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