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子籽】鑽書毛毛蟲 訓練專注力

【親子籽】鑽書毛毛蟲 訓練專注力

【親子籽:揀啱童書】

相信天下間所有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愛閱讀,不少家長都扭盡六壬,希望從小幫小朋友打開這個寶庫。最近在網上看到一個幼兒閱讀班的宣傳單張,中心以小孩能從繪本中學會一千個中文字作招徠,並聲稱可以讓小朋友把那些生字背誦如流,看完不禁覺得心寒,閱讀本來是一件快樂事,何解要為這條「起跑線」,便將它扭曲成人見人怕的事情?言語治療師鄺卓謙(Ryan)也曾遇見過不少家長因為過份緊張子女認字,完全無視當中親子閱讀的關係,最後導致弄巧反拙,得不償失。

在香港育兒,說真的壓力真不小,價值觀要拿得很紮實,只要稍有一點鬆懈,就會很容易隨波逐流,人人說贏在起跑線,自己也會跟着凌晨五點幫子女報讀補習班,白白斷送子女的開心暑假。
我是在一個童書交流的群組認識Ryan,他跟幾位志同道合的言語治療師朋友組了一個叫「言語治療師的玩具箱」的群組,在網上分享於工作時用到的童書及自製玩具,希望將自己的專業知識公諸同好,讓小孩有個健康快樂的童年。他們非常鼓勵父母從小跟小朋友講故事,從而提升他們對閱讀的興趣,三歲以下的幼兒處於學習讀寫前技巧(emergent literacy skills)的階段,當中包括三大範疇,分別是口語理解以及表達應力(language), 語音意識(phonological awareness)及文字意識(print awareness),這三個範疇都對將來讀寫發展很重要,「我非常贊成家長跟小朋友讀故事或者講故事,但就不太贊成家長只顧催逼小朋友盲目去認字,更不贊成家長用幾種語言講故事。」
幼兒園競爭大,11個月大的恩恩今年七月就要接受第一個幼兒園面試,一向以廣東話與囡囡恩恩溝通的Jasmine便開始擔心,「我看過一些題目,面試官說push the car to the front(把車往前推),然後幼兒就要跟着指令做,但我平日只會跟女兒講廣東話,我是否也應該開始用英文講故事,讓她慢慢學習呢?」Ryan說如果幼兒的母語是廣東話的話,鼓勵家長先讓幼兒學好廣東話,並不建議家長用上幾種語言跟幼兒溝通,盡量避免中英普夾雜,不然就會很容易讓幼兒混淆。「我有不少個案的學童就是因為爸爸媽媽說廣東話,但每天就由菲傭湊,菲傭主要說英文,而該小朋友的語言天份又不是特別好,導致他學習說話遲緩,我建議先學好一種語言,打好基礎。」

應該「讀故事」還是「講故事」?

除了中英夾雜的問題外,對於閱讀中文童書,坊間有兩套講法,有人認為「講故事」可以演繹故事,比較生動;有人「讀故事」讓小朋友的文字根基更結實,Jasmine也不知道應該如何選擇,Ryan認為這兩種方法各有各好,如果講故事,能增加口語刺激,自然有利口語語言(language)發展,而讀故事對提升文字意識(print awareness)及文字與語音系統對應有幫助,但很多小朋友習慣了媽媽或爸爸講故事或讀故事,當他們一改變,小朋友便會覺得很突兀,所以可以考慮爸爸讀故事,媽媽講故事,這樣小朋友便會較容易適應。除了技巧,Ryan覺得選書也非常重要,因為隨着小孩長大,不同圖書的中文字有助小朋友提升他們語音和文字系統的對應,例如對牙牙學語的幼兒,家長可以選擇一些「玩得」的圖書,千萬不要有過多的文字,最初只是慢慢提升小朋友的文字意識,如明白字的方向性(directionality)是有聲音和意義的單位等,慢慢等小朋友長大,可以選擇一些用上重複句式的書本,讓他們學習那些句式,當小朋友說話已經有一定基礎後,可以選擇一些有趣,邏輯推理的書給小朋友,但提醒家長切忌操之過急!

Ryan不建議家長強迫幼兒閱讀書上這些生字表。

重複句式有助小朋友更容易掌握語言句式的用法。

書本推介

適合三歲以下

《The very hungry caterpillar》這個版本配有一條大毛蟲,能訓練幼兒短暫的專注力。

書中有不少有趣的洞洞設計,可以讓小朋友的小指頭或引領毛毛蟲穿過。

《我想》,這個「我會讀」系列都用上重複句式及成人的提問,幼童可邊讀邊猜測故事的發展和結局。

《掀開帽子》也用上重複句式,是本非常有趣的童書。

適合三歲至六歲

《小雞逛超市》
繪圖精美,不單小雞造型生動,當中有不少微小的細節都照顧了,家長可以跟小朋友一問一答來增加閱讀的趣味。

Lego書可以讓家長一邊讀一邊跟小朋友玩遊戲,還可以互相發出指令,鍛煉小朋友的語言理解及組織能力。

適合六歲或以上

《誰先笑誰就輸了》用上重複句式,能幫助學生集中學習那些句式。

《迴轉壽司》本身是個有趣故事,但較難,因為故事牽涉很多隱含意思,方便我們問學生一些關於理解隱含意思的問題。

《要不要?》是一個十分工整的故事,故事中有時地人、起因、經過和結果,還牽涉多個情境,最後有一個道理帶出,適合六歲或以上的小朋友。

記者:歐陽曉思
攝影:鄧鴻欣
編輯:黃子配
美術:楊蕙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