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投行的歷史前科可從世界銀行的發展去了解。世界銀行(World Bank)的前身是International Bank for Reconstruction and Development(IBRD),是二次大戰結束後,整個歐洲頹垣敗瓦極需重建資金的前提下誕生的。
二戰後,美國以老大哥身份去領導西歐重建。世銀與其他多邊機構如國際貨幣基金(IMF)及聯合國都扮演不同的協同角色。三大多邊機構的總部都設在美國,世銀及IMF總部在華盛頓,聯合國總部則在紐約。
上述機構至今開年會時諸國元首及財長都要進入美國國土。多邊機構除常駐代表外員工需國際招聘,加上後勤及專業技術人員等等為美國帶來很多經濟利益。
世銀外聘員工的入息都是免稅,因為他們的入息不在任何國家產生。同時他們亦獲配發聯合國護照,出差時受外交人員禮遇,包括備受地方官員的接見。亞投行的人員會否得到同等待遇屬未知之數。
運作模式行孖咇
世銀貸款及投資的對口是國家、政府部門或公營機構,及後有些政府把基建或公用項目私有化或交由民營機構經營時,世銀的對口加入了私營機構,世銀因此開了一間私人公司International Finance Corporation(IFC)參與私營機構項目。
多年來世銀的業務都是行孖咇,公營項目由世銀本身負責,私營項目則由IFC負責,兩者最原則性的分別是世銀的項目以社會利益為出發點,未必需要賺錢,IFC參與的項目則需要用審慎商業原則去評估投資價值及回報。亞投行業務就上述分佈的比重將是重要因素。
圍繞世銀及IMF等運作的亦有不少智囊,例如OECD(經合組織)及一眾有影響力的研究機構、專業顧問等。這類機構很多頗有歷史,亞投行運作時亦可能需要與同類機構協同地拍住運作。
業務取向與政治掛鈎
因美國是世銀的單一大股東,他對任命行長及制訂政策有一定決策影響力,亦因重建後的西歐多國亦屬領先發展國家(G7)成員及世銀股東,因此G7對世銀以至IMF的政策及外交亦有一定影響力。可是,G7除美日兩國外亦是亞投行創行成員,會構成先天性利益親疏!
另方面,為施展其在亞太區的影響,美國亦促使亞洲開發銀行(ADB)的成立。ADB歷來由美國及日本主導,其行長非日本人莫屬。但ADB建樹不多,亞洲金融風暴爆發後,進場拯救受害國家的不是ADB,而是世銀及IMF。這種關係及實況非常微妙!
美國這套二戰後雄霸世界,雙翼齊飛的政策在70年代西歐經濟復蘇後亦引起歐洲共同市場及歐盟的成立來抗衡美國在全球經濟的過份壟斷。同時,在60、70年代美日品牌及企業在國際市場的壟斷及收購活動亦惹來很多國家及民族的不滿。
總括來說,中國經過30多年改革開放拼搏,同時在觀察及領教美日的是與非、政策及陰謀。
因此,亞投行概念的發展及公佈是一個擇時而高調擺出來的新姿態,而且空前成功,因除了美、日酸溜溜地唱反調外,其他G7、G20大中小國都舉手表態支持及參加。
但魔鬼在細節裏,參與國那些是人那些是鬼是未知數,幕後正在爭凳仔。下回再續。
周光暉
mailto:[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