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沙田一所有名氣的補習社招生,吸引數百家長通宵輪候。對此,有人歸咎於近年「贏在起跑線」的競爭風氣,亦有人認為這源自家長重視操練的傳統思維。然而,數十年前的教育制度更是考試主導,競爭與操練更為重要,何以今天的補習風氣卻遠超當年?過度補習除了影響學習動機以外,又有着甚麼副作用?
過去補習對學生而言是負面標籤,它多集中於成績稍遜的學生,以協助他們追上課程。補習以學校課程為主,故被不少學者稱為影子教育(Shadow Education);然而自九十年代初多所大型連鎖補習社出現以後,補習便不再是負面標籤,而是被塑造成為應試而設,幫助尖子脫穎而出的額外學習,內容更多是應試技巧、操練試題、甚至猜估來年考題等。在「求學不是求分數」的口號下,應試技巧和操練幾乎被視為課程禁忌,日校教師即使知道其重要性,亦難以在緊密的課程中騰出空間。亦因此,近年補習教育已再非主流教育的影子,而是彌補着學校課程不能(或不願)照顧的應試缺口。
對學生而言,補習教育的存在有其必要性,然而補習是否科種越多,時間越長便越好?外國的量化研究指出,補習教育對數理科的正面影響遠超語文科,對成績稍遜學生的幫助亦較為顯著;筆者去年的研究亦發現,在小學階段,一對一的私人輔導較能幫助成績稍遜學生。換句話說,家長以量為目標,把地獄式操練的痛苦與將來成就掛鈎,忽略學生自身需要,實在不理性,如忽視學生承受能力,則更可能打擊他們的學習動機。
除此以外,西方研究亦指出過度補習存在着一些成績以外的副作用。對學生而言,一些研究指出強調試卷操練較少為學生提供廣闊的知識基礎,令課程變得狹窄。另一方面,考試為本的教學方針較強調學生的無條件服從,對發展學生自信、創意與學習自主性存在負面影響;對學校而言,由於學生在接受日校課程之前已接觸相關知識和應試技巧,這可能會降低學生的課堂投入度,教師更難以要求學生服從他們的判斷和建議,從而影響教育效能。
所謂過猶不及,補習某程度上有助學生了解課程內容,提升考試成績,但過度補習亦會帶來不能預計的副作用。再者,補習只能針對學業,孩子卻可能有着藝術、音樂等天賦,讀書卻相對平庸。家長如期待着孩子全方位優秀而作地獄式催谷,只是以生命折磨生命而已。其實父母對子女的愛不能只是鞭策,摒棄全面優異的虛妄,接納孩子的短處,引導他們發揮所長,累積更多成功經驗,建立足夠自信。對孩子而言,這才是小學階段最重要的目標。
梁亦華
教院高級研究助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