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閱屈小姐的文章,已是茶餘飯後的娛樂。
凡政府作出甚麼低能舉動、警察做出甚麼白痴行為, 屈小姐便會出文力撐,有球必應。
名著例如諷刺林慧思老師的《筍工》,乃至近期大熱《不做不錯》都是想訓練個人修養、鍛鍊忍耐力的最佳讀物。
如果你能看完屈小姐文章最後一個標點符號才爆一句「佢係咪黐咗」,你已經修成正果,位列仙班。
大眾為何對屈小姐文章,甘於自虐,邊罵邊看?
因為屈小姐並非傳統意義上的建制派,她是資深傳媒人,曾任左派人士眼中「1報1刊2枝咪」中的《壹仔》副總編;就算不是「泛民」陣營,起碼也是「正常人」。套用很多對屈小姐熟稔的傳媒人評語:「佢以前唔係咁㗎」。
所以當一個本來頗明白事理的人突然「鬼上身」罵街,便引起巨大反應。
為甚麼有人用「文妓」批評她?因為她本來不是這麼顛倒黑白的人,為何自從成為梁粉,便「性情大變」,盲撐權力?
合理推論:她的「價值觀」被一些更高的「價值」收購了。
其實這算是對屈小姐的讚美,因為假設她其實不認同自己的盲撐,只是「搵食啫」。
只是這一次面對無政治色彩的「拉錯智障市民」案件,她也「一往情深」的盲撐警察,偏幫權力,賤視弱小,終於激起社會大聲討。
搵食也要有底線,連智障都不放過,也就別想其他人放過你。
屈小姐最神奇的,便是罵名不絕,但仍有絡繹不絕的學校講座邀其出席,甚至仍能以親子專家自居和聽眾分享心得。原來不少學校,就是喜歡她那種保守思維:不許講粗口不許挑戰權威,正符合家長想子女變成「乖乖仔」的心態。
所以屈小姐並非一人,而是社會縮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