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媒時代之記者轉型(傳媒研究員 陸昕慈) - 陸昕慈

網媒時代之記者轉型
(傳媒研究員 陸昕慈) - 陸昕慈

幾乎每隔一段時間,「紙媒將死」的聲浪都會佔據社交媒體熱門話題榜單,最近熱傳的是「記者已淪為十大消亡職業之首」這類聳人聽聞的預測。永遠在報道新聞熱點的記者,這次成了新聞話題本身。這一輪的唱衰聲浪,比起以往文科教授們悲觀的嗚呼哀哉,引用了許多有力的數據資料來做支持──其中最有影響力的數據來自PEW研究中心。
PEW研究中心月初發佈了2015新聞媒體報告(State of the News Media 2015),點出紙媒與網媒在受眾和廣告市場中份額的逆轉。相較於去年,免費電視、網絡電視的受眾分別增加了3%和5%;而報紙和有線電視的受眾分別下跌了3%和8%。伴隨受眾的流失,紙媒廣告收入連續四年下跌4%,不到十年前廣告收入的一半;而數碼廣告收入則快速上升18%。這樣的情況,在港台也是一樣。作為兩地轉型最成功的紙媒,自2012年開始,《蘋果日報》的數碼業務收益就以每年兩至三倍的速度增長,去年開始盈利。根據壹傳媒2014--15中期報告中的數據,2014年香港和台灣《蘋果日報》的銷量分別下跌12.9%和14.4%,而廣告收益分別下跌26.7%和9.9%(總收益分別下跌21.4%和11.2%);而兩地數碼業務(手機與網絡)收益卻大幅上升160.9%(其中香港業務貢獻八成半收益),香港《蘋果》的手機和網絡版本每日更是吸引超過3,000萬人次訪問。順應這一趨勢,Nielsen等市場調研公司早就將網絡觀看、點擊行為納入媒體覆蓋率調查。
紙媒作為大眾媒體的時代難以為繼,市場萎縮一定會到達一個平衡點,報紙成為一個受眾和廣告量都相對穩定的小眾產品。然而,記者(或新聞工作者)這份採集、報道、解釋訊息的工作,是不會消失的,但網絡轉型的確給新聞工作者提出了更多挑戰。以往記者宣傳的「內容為王」,在網媒時代更加適用。在網絡媒體用戶組成中,雖然Mobile用戶比PC用戶向各新聞網站上貢獻了更多流量,但Mobile用戶明顯比PC用戶在網站上單次停留的時間要短──Mobile用戶主導的網媒有短、平、快的特徵。因此,作為小眾媒體的紙媒記者,在維持現有的中老年用戶群之外,便要發揮自己的調查、分析優勢,以深度調查報道來吸引習慣於流動網絡的年輕讀者群。
投身互聯網後的新聞媒體,一般仍依賴原來的採編隊伍來獲取內容,多數編輯記者需要身兼兩職。轉型不僅要求記者將現有的報紙內容搬上網絡,開發自身的門戶網站和手機APP來吸引讀者,更需要記者主動去捕獲讀者。簡單的將報紙內容變成電子版本,將自己的競爭對手限定於以往的同行,仍然是被動等待的採編邏輯。在User Generated Content主導的網絡世界中,用戶在哪,訊息就在哪,傳統媒體需要主動出擊,與門戶網站、社交媒體等網絡巨頭爭奪用戶的注意力。PEW研究報告除了點出讀者越來越依賴手機、平板電腦等流動終端來訪問新聞網站外,亦點出社交媒體是用戶獲取新聞的主要途徑──近半網絡使用者自述習慣從facebook等社交媒體閱讀新聞。讀者的閱讀習慣已然變了。

利用社交媒體傳播內容

最新的消息是,BBC、《衛報》和《紐約時報》等九家媒體機構都與facebook簽署了一項協議,嘗試通過後者直接發佈他們的部份內容,而非僅僅只發佈在自己的網站;facebook將從廣告收入中抽取30%佣金。顯然,傳統媒體和社交媒體都意識到了個人用戶在傳播鏈中的巨大作用──網絡世界的內容生產者不僅僅是新聞媒體,任何個人都可以發佈、傳播訊息,若傳統媒體能發揮自身的採編優勢,又能夠依賴社交網絡中數億個人用戶的傳播能力,才可以最大程度的獲得受眾。其實,這一點頗符合market-oriented journalism的核心邏輯──最大程度的滿足用戶的需要和閱讀習慣。用戶根本不在意在哪個平台觀看新聞,他們只關心內容的質量和閱讀的方便程度(想像若是某新興網媒每天都有一個獨家調查報道在facebook瘋傳);因此,新聞媒體要利用已經積聚人氣的社交媒體(如facebook、Twitter、YouTube、Google+等),通過這些平台主動推送內容,獲取用戶的注意力,然後通過持續的內容吸引來培養用戶的忠誠度。

陸昕慈
傳媒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