疲勞轟炸 人不如獸集中營恐怖回憶首曝光

疲勞轟炸 人不如獸
集中營恐怖回憶首曝光

神秘、生人勿近的摩星嶺白屋,三位白髮蒼蒼,曾經歷六七暴動的「左仔」來到這個政治部集中營,親身講述這段鮮為人知的獄中回憶。
記者:蘇汝卿 攝影:黃文邦、李錦鏵、江俊豪

1934年政治部(Special Branch)成立,直接由英國安全局指揮, 為反國際恐怖活動情報組織。五十年代開始,香港成為國民黨和親共左派的角力戰場,政治部亦集中防範和偵察兩派的活動,其中最轟動為六七暴動,白屋扣押52人,當中大部分為左派核心人士。

事隔近半世紀,三位曾參與六七暴動的「左仔」一來到白屋,便想起自己囚禁過「黑屋」--赤柱監獄的情景。

「摩星嶺白屋--陰森恐怖的集中營」,曾為左派記者的許雲程仍保留故友蔡渭衡的訪問稿,裏面詳細記錄蔡在白屋的監獄生活。

蔡渭衡的回憶中,一年半都在被稱為「罐頭」的狹窄單人倉,地上只有一塊木板。 (圖片由HK URBEX提供)

迫供策略:疲勞轟炸

成立六年,希望重新整理「六七」這段歷史的「六七動力研究社」 的成員,陳仕源、陸德成和許雲程仍然清楚記得戰友在集中營囚禁的畫面:已故華人革新協會秘書蔡渭衡在未經審訊下,於1967年7月18日被捕。當天他進白屋前,被蒙住臉 ,只感覺到被兩個人拉著,沿路左穿右插,聽到很多道鐵門開門、關門和上鎖的聲音。最後,他走進一個監倉,地面有一塊木板。之後一年半,無論吃、睡和站,都在這個6呎乘4呎的「罐頭」內。
而另一位不願公開身份的左派工會領袖回憶,當時他一進去便要脫光衣服,只剩內褲,連內褲帶子也必須除去,以防自殺。第一天到問訊室,他不眠不休的被審了四日三夜。而他最深印象是囚室天花有一盞很亮的燈,廿四小時都開著,抽風機很大聲,強光和噪音日夜折磨。當年為太古船塢工友的陸德成表示,政治部以震懾氣氛和疲勞轟炸迫供:「希望你經過這樣的疲倦,頂不住招出一些東西。」

白屋內大部分家具、文件都隨政治部解散而消失,唯有重重鐵閘、囚室仍見集中營的痕跡。(圖片由HK URBEX提供)

戰後社運人士心理枷鎖:遞解條例

除了非人道的對待,政治部還有不少特權。「連審訊也沒有,可以長期囚禁,不知何謂法治。」陸德成對政治部的印象便是神秘和非法。而當中最令他們恐懼的就是:遞解條例。1967年,採訪左派遊行途中,當時《經濟導報》記者許雲程被警察打暈,後來更被捉到赤柱監獄,令他第一次接觸這個特權組織:「政治部也有人派來赤柱,威脅我要出境,簡直是白色恐怖。」。歷史學家高添強直言,遞解條例是政治部的尚方寶劍:「如果不在香港出生,可以隨時驅逐出境,對戰後的社運人士是很大的心理枷鎖。」而白屋囚禁的通常都被遞解出境。
當年殖民政府和不少傳媒大力譴責左派暴徒,而這個政治部集中營正正反映歷史的另一面。高添強表示:「不是要把這段歷史抬高或者貶低,而是將它的面貌呈現出來。」可惜,這座港英政治部唯一的專用建築很快便面目全非。2013年教育局將這個三級歷史古蹟,批予外國商學院建香港分校。陸德成表示很遺憾:「改建或沒有這個白屋,說這段歷史已沒那麼有感染力。」為何這個活化計劃惹來如此大的爭議?請留意下集動新聞。

當年在採訪途中,被警方打至頭破血流的許雲程,被控「非法集會」而囚禁赤柱,令他第一次親身接觸政治部,感受到白色恐怖。

歷史學家高添強表示回歸後,香港人唯一可摸到、看到,政治部專用的建築就只剩下白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