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年前今日爆冷贏國足 及後足運衰落郭家明慨嘆:港腳淪球會後備

30年前今日爆冷贏國足 及後足運衰落
郭家明慨嘆:港腳淪球會後備

【本報訊】30年前的今天(5月19日),香港足球綻放最光輝一刻:香港足球代表隊在世界盃外圍賽,作客爆冷以2:1擊敗中國國家足球隊。這場5.19戰役一直高高懸掛於港足以及所有資深球迷心上,可惜隨香港足運盛況不再。一群港隊功臣日前聚首,談及港足由盛轉衰,慨嘆球會缺乏大企業支援,港隊代表更淪為球會後備。
記者:曾雁平 鄧永賢

昔日5.19功臣郭家明(左起)、余國森、黃文偉及張志德等聚首接受本報專訪。何柏佳攝

在70至80年代是香港足運最興盛時期,本地球員人才輩出,還有很多高質素外援來港落班,高水平的聯賽造就出一支具實力的香港足球代表隊。現任香港足總技術顧問及中國足協技術主任的郭家明,憶述當年初任主帥時的問題並不如想像中大:「港隊重組,以陳發枝、余國森同張志德等年輕球員做主力,1982、1983年參加北京長城盃,1984年就拉隊去荷蘭同西德集訓。當年主力集中喺精工、南華同愉園3隊,港隊領隊黃創山、林建岳同余錦基又係呢3隊嘅班主,只要協調好備戰計劃就可以拉隊去集訓。」

精工、南華及愉園當年鬥個你死我活,但郭指3位領隊在港隊有共同目標:「當時3位領隊關係良好,肯出錢出力,經常隨隊備戰。余錦基年紀大,為人最唔計較;較年輕嘅林建岳就同發枝(陳發枝)、細鬼(張志德)差唔多,同球員關係特別好。」
出名的「講波佬」何鑑江自70年代開始評述多場港隊,他也推崇80年代的港隊是歷來最強,技術稍遜的球員也不能入選;主因當年大會普遍羅致了高質素外援,本地球員從中學到技術及紀律,對整體成長大有幫助。
港足在5.19光輝過後,由盛轉衰,過去30年未能在國際賽再有突破,球壇亦從當年每每過萬球迷入場,到今日部份賽事僅得寥寥數十人打氣。雖然2009年香港曾在主場贏得東亞運足球金牌,但未能令垂死的足運重新起飛,就算政府每年投放千萬元推行鳳凰計劃等,成效仍有限。對於香港足運、甚至乎代表隊表現今非昔比,郭家明說:「當年入選港隊球員大多數係球會正選,今日要做到呢點已經唔容易。好似今屆港超冠軍傑志,早前聯賽盃決賽名單,只有盧均宜一位本地球員,其餘係非本地,本地球員變咗二流兵;喺港隊擔當重要角色嘅林嘉緯,喺重要賽事亦都冇被列為傑志正選。」

港隊5.19之役擊敗中國隊後合照。 香港足總提供圖片

缺乏大企業贊助

另一關鍵是球會的贊助,郭指現在中國大企業樂意冠名贊助球隊,老闆願意投放大量金錢聘世界級教練及球員,中超球隊更贏得亞冠盃,有力挑戰日韓的亞洲霸主地位,「假如過去有大企業支持南華、愉園同東方等傳統體育會,香港足球發展已可能完全唔同」。何鑑江則以「一成不變」形容香港足運:「香港足球幾十年後依然欠缺場地,球隊長時間依賴老細贊助,缺乏真正球會,就算係本地班霸南華,足主都唔知會參與幾耐,仲講乜嘢青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