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車籽】全港僅三名零距離震撼 F1攝影師賽場驚心

【汽車籽】全港僅三名零距離震撼 F1攝影師賽場驚心

【汽車籽:軸芯人物】
在香港,有很多事情都像離我們很遙遠。作為車迷,只有塞車的份兒,賽車?真的可能只能看電視直播,或去珠海賽車場。由於沒有這方面的配套,壓根兒就沒想過香港會像外國般出現F1攝影師這門專業。但世事往往就是如此神奇,眼前的林健輝(Thomas Lam),正是全港僅有三位擁有F1攝影資格的其中一位!究竟如何才能成為F1攝影師,這行業我們想像的相差多少呢?

本年度比賽的最新作品,攝於馬來西亞站,與兩台F1擦身而過。

2008年5月的土耳其站,起步後即發生撞車事故,意大利車手費斯切拉的賽車完全凌駕在中嶋一貴的威廉士之上,當年更入選了意大利舉行的F1攝影比賽年度精采照片。

2012年是舒密加最後一年參加一級方程式比賽,這張照片只有獲准留在維修站護牆(Pit Wall)的幾名攝影師才能有機會拍到。

2007年6月的加拿大站,現任世界冠軍咸美頓贏得第一個一級方程式分站冠軍。

爭取年證 成本價二百萬

所謂的F1攝影師年證(Permanent Pass),其實就是由F1賽事主辦單位,即FIA給予的。擁有這張年證,好處是擁有採訪最大權限,可進入賽車場很多地方。可是全世界能獲得這個證件的攝影記者僅有一百名,而香港卻出現了3位,正是Thomas和他另外兩位拍檔。「我第一場所拍攝的F1賽事是1996年,日本鈴鹿的比賽。直到2006年,由於工作的轉變,與拍檔談論有沒有能力及辦法去爭取年證,因為我與兩位拍檔無論於資源上和時間上都投入了非常之多,2006年我個人去了12場,12個分站的比賽,到2007年我們便拿到了年證,直至現在。」
驟耳聽好像很容易,但其實剛好相反,由於只有不多於一百名記者能獲得年證,所以審核有嚴格規定。出席率首年要達到七至八成,假設每年有20場賽事,即至少要出席14至16場,證明你有熱誠。第二是要求有媒體報道而非私人玩樂。Thomas說開初時都要儲起報道,年尾送到法國審核。這些出席率,包括機票、食宿、交通費,全部都要自費的,為了年證,Thomas有一年與拍檔們輪流每一站都去,總結成本要二百多萬港元,經濟是一個很沉重的負擔。然而,即使獲得年證,這些自費情況是繼續的,FIA只是給予權限作最大程度的採訪,而非等同受聘。

Thomas Lam 林健輝 •2007-2015連續9年獲FIA Permanent Pass攝影資格;•有20年拍攝賽車經驗,包括F1、WRC、WTCC、Le Mans 24hr等國際大賽;•Audi R8 LMS Cup等賽車運動的官方攝影師;•相片社Create Images創辦人

規限多多 嚴禁洩露機密

為了解決金錢的問題,Thomas與拍檔以相片社的方式工作,好處是能夠為不同媒體合作供相,同時亦確保有足夠的媒體報道以獲得FIA的認可。即使解決經濟問題,在採訪上亦有很嚴格的限制。「這個限制是安全性和專業性,因為賽車速度快,如果你是沒有拍攝賽車的經驗或曾到賽車場,亂走便會有一定的危險。另一是商業上的考慮,商業機密不能讓第三者知道,尤其是車隊正在測試的新技術。甚至我們現在用的證件,它是有電子紀錄,你每天何時到來、離開,出入閘次數,全部有紀錄。」

取得Permanent Pass後便能擁有這件多功能背心外套,為攝影師而設計,可以放鏡頭、記憶卡、銀包等等。重點是左右兩肩膀有勾扣,能夠勾住相機帶,方便工作攜帶。

陪伴Thomas的戰友,Canon EOS-1D和一支500mm長鏡。

隧道拍攝 賽車聲浪震天

多年下來,Thomas說除了去年的莫斯科站外,其他都全部去過。能夠維持多年,絕非因為能賺錢,反倒因為要自費加上器材添置,其實所賺不多。堅持下去,全因能夠在賽車場上近距離拍攝F1,親身感受的震撼絕非三言兩語能解釋。「以前不是採用1,600cc,而是3,500cc的時候,賽車的聲音是很強的,你不戴上耳塞是一定會耳痛。例如在蒙地卡羅賽道的隧道,聲浪造成的迴響是讓地都震的。你付多少錢都不能在這些位置,這種官能感受是非常之強的。」
作為觀眾外,身為攝影師,F1帶給他能與其他攝影師同場學習、較勁和進步的機會。「有很多影了二十年以上的攝影師,經驗很豐富,從中你可以學到原來可以這樣影的。尤其是初去時,其他攝影師在這個位置影,或是用這些技術去影,你是真的能夠學習新知識。大家都是在求進步,你不希望輸給別人,你影到十張漂亮,我影到兩張,對自己都有交代。」
然而,有好器材,在如此高速的地方追求攝影角度,當然亦造成危險。Thomas回憶說,整個賽車場其實都是危機四伏,「例如比利時賽道的一個彎,我們離賽車很近,在你五米經過,是一個很急的彎。前幾年試過一堆車撞車,有一台車鏟上另一台的上面,即使不是向你飛來,即使有護牆,但是撞擊的碎片同樣會讓你有危險。」Thomas更說,如果經常不聽從大會的安全指示,更有機會釘牌,以後都不能參與拍攝。

從2007年至2015年連續九年的一級方程式攝影師Permanent Pass。

唯一遺憾 獨欠冼拿英姿

多年經驗,Thomas見證了賽車壇上大小事。可是最遺憾的,是從未為1994年身亡的一代車壇人物冼拿拍攝在車場上的英姿。「我是1996年鈴鹿站開始,所以我是從沒拍攝過冼拿。現在的人談及賽車歷史,大家一定會提及冼拿,家傳戶曉的人物。可是你作為一個多年拍攝賽車的人,原來從沒拍攝一場冼拿的比賽,只因為我開始得太遲。」 可是,亦因為冼拿,才讓Thomas當年決心踏入賽車攝影。
時至今日,亞洲地區的F1攝影師只有日本及香港,中國、台灣也沒有。中國亦因認為沒有經濟效益而沒進行培訓。Thomas坦言曾想培訓接班人,但近年已打消念頭。主因是經濟能力外,香港亦無賽車的相關配套,光是接觸已經夠困難。總結多年經驗,Thomas認為F1攝影師與賽車手一樣都是追求完美。「我們沒有世界冠軍的名銜,亦無龐大的收入,但我們有的是追求影像的熱血,這影像是長存在畫面或腦海的,亦是這工作的最大滿足感。」

躺在地上的這名男子正是Thomas,除了賽車場危險外,在後台採訪也有。他說這次是被其他攝影機一撞,後腦着地,暈了三分鐘,差點以為自己會死。

比賽圖片提供:Thomas Lam/Create Images

記者、編輯:梁立勤
攝影:梁志永
美術:孔文彬